怀孕和育儿都需要调养身心;女性在怀孕期间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孕期及时调整饮食;同时还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搭配。

怀孕期和养育孩子的过程都需要注重调整和充满活力的神气
中医药学一直将形体、精神、五脏六腑视为统一的整体,并基于此创立了精神疾病的基础理论。《内经》中提到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总结了这一基础理论的要点。中医学的病因学认为七情失衡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即使有六淫的影响,精神因素也常常参与其中。针对这个发病阶段,中医药学相应地开创了调神基础理论,成为中医学预防疾病的特点之一,从古至今合理地具体指导着临床护理。
(1) 孕妇养胎要调整心神状态。中医学关于养胎的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到了北周,徐之才的著作《逐日养胎法》问世,系统阐述了中医对试管胚胎全过程的了解,以及怀孕期间卫生防疫和病症预防等难题。它基本上与现代科学的“胚胎学”和“围产医药学”有相似之处,尤其强调“外象而内感”的理论,注重孕妈的心态转变,因为这会立即影响胎儿的成长发育和出生后婴儿的性格特点形成。这一观点对后代有很大的危害。药王孙思邈等将其充分发展成为“胎教”理论,并详细论述了相关内容。历代中医都认为调理心神是养胎的关键方式之一,贯穿于怀孕、出生前、临产前和产后的全过程中。
◆孕前——两个精子相互结合,形成胎儿。古代人们已经认识到,在整个孕育过程中,母亲的精神状态对胎儿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就像《产孕集》中所说:“孕妇通过母气来生孩子,呼吸相通,喜怒哀乐与身孕相对应,一旦有偏差就会导致子宫疾病。”又说:“气主于心,物质世界通过神灵内化并与外界相应,外界刺激一旦达到一定程度,神灵就会动,气也会跟着动...因此,怀孕期间必须谨慎想法。”认为孕妇和胎儿是一个整体,气和血息息相关,七情可以危害孕妇的气血,进而威胁胎儿。因此,怀孕期间母亲的修养必须调和心神,这是中医心身医学的基本观念。所以,各个时代的医学著作对孕妇的调和心神养胎的内容进行了广泛的阐述,大致可以总结为避免性欲、保持愉悦的心情和进行胎教这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但各自都有侧重。
◆禁欲是指调整性心态,非常重要对于保养胎儿。《达生篇》中写道:“怀孕后最适合禁欲,不要随意行动以免干扰子宫……假如幸运不掉胎,生下的孩子也会又愚蠢又多疾病”,严肃地强调了怀孕期间性交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幼幼集成》也说:“女人在怀孕期间最应该禁止淫邪;因为胎儿完全依赖气血培养,在安静的状态下灵魂藏匿,若是肉欲一动,就会在其中产生火气,破坏气血平衡,前三个月发生这种情况则容易导致胎儿流产。”临床医学中,和怀孕后没有注意禁欲相关的早期流产案例相当多。
◆舒缓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在怀孕期间,保持平稳的情感状态对胎儿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古代人认为,孕妇应该避免伤心悲痛、忧虑惊吓、大声喧哗和大声哭泣等情绪,要掌握好喜怒哀乐的度量。这些观点是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现代科学研究也发现,孕妇心态过于焦虑不安时,肾上腺生长激素会增加,而这会影响一些机构协调发育,导致胎儿出现唇腭裂、幽门狭窄等畸型,以及早产和低体重儿的风险增加。有些人发现,当孕妇情绪激动时,宝宝的胎动增加,如果兴奋时间加长,胎动也会随之增加,有时甚至达到正常胎动的10倍。通常情况下,这会对胎儿的循环系统造成阻碍,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胎儿死亡的风险。
◆宝宝的胎教。中医学在养胎学领域中所体现的心身医学理念,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强调孕妇的情绪对胎儿的外貌、智力、性格和品行的危害。北周的徐之才认为,“怀孕三个月才算是胎儿开始形成,此时还没有确定的仪式,只是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来感知胎儿的特征。”他说,“想要孩子幸福,就应该常常观察璧玉的美好之处;想要孩子聪明能干,就应该心无旁骛地修炼内心,这就是外在形象与内在感悟的结合。”孙思邈药王也认为:“胎儿在受孕三个月后逐渐形成和发展,具体特征还没有确定”,因此应该“心情舒畅,心灵和谐,性格平和,日常生活安宁”。只有进行宝宝胎教的经历,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和长寿。
明确提出了“宝宝胎教”的具体内容是让孕妇在怀孕期间注重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和教育,通过积极塑造良好的听觉和视觉体验,保证不接触不良的影响,防止恶劣刺激,使得宝宝从外在感受到内在的积极影响,进而促进宝宝的外貌和内心的幸福,以及大脑的发育,让下一代健康聪明。这个观点已被现代科学所确认,比如研究表明,与自然环境心理和健康以及疾病之间的关系相关的事项中,调和的色彩、美观的绘画和动听的音乐能够调整人的情绪,塑造人的信念,熏陶人的品性,提高精神文明行为水平。这不仅对人类的精神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运动系统产生有益效果,而且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和出生后智商的发展趋势以及身体健康都非常有益。嘈杂的吱吱声、刺眼的颜色会让人心烦、发火,并导致心态不稳定,使人体内器官功能失衡,引发紧张反射、血压升高和心跳加速等不良反应,对孕妇和胎儿极为不利。
(2) 孕妇即将分娩之际——涉及到母女生死的紧急时刻。历代中医学都非常注重了解孕妇分娩过程中精神因素的危害。《产科心法》强调,孕妇在38周生产时就像瓜熟蒂落一样,这是一种天然的法则。它强调孕妇分娩是一种生理学本能反应,孕妇在临盆时无需慌乱和恐惧,应该忽略顾虑,让孕妇提前做好产前精神准备,保持冷静和沉着的态度。《达生篇》中还总结了孕妇在临产前的六个要点:“充分休息、忍耐疼痛、放慢生产速度”。在这里睡觉,不仅仅是为了恢复精力,更深层的含义是为了释放压力和焦虑,让内心安定下来。在孕妇临盆时,忍受痛苦并做出艰难的选择,是为了用坚定的意志克服焦虑和不安心理,战胜痛苦。最新研究显示,现代人的心理状态与疼痛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感官神经特别容易受到个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感官刺激在积极主动的心态下,通常会感觉较为轻微,而疼痛反应也较为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