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为痛风只是西医对一种疾病的称呼,那是错误的。事实上,早在我们有悠久的中医历史之前,就已经有了“痛风”的病名。因此,历代医生不仅讨论过痛风,还积累了很多治疗方法。那么,如何中医治疗痛风呢?
元代的医学文献《格致余论》中提到,痛风患者体内血液热气过盛,导致身体像沸腾一样,因此需要涉水或站立在湿地上,以冷外搏能让热血得到寒冷的刺激,促使汗液排出体外,缓解疼痛。痛风患者通常在夜间疼痛加剧,这是因为阳气运行的时候,痛风病情会加重。
明代的医学著作《景岳全书》中,张景岳在脚气病的章节认为,外部寒冷和水湿进入体内,会侵袭肌肉和经络;内部则是由于过多摄入肥甜食物,导致湿气在下焦积聚;寒湿邪气在体内累积,并转化为热气,停留在肌肤上,导致病变部位红肿热痛,长期则会引起骨质腐蚀。
清代医学家林佩琴在《类症治疗》中提到,痛风其实是痛风的一种表现,最初是由于风寒湿邪阻滞了体内阴分的运行,久而化生为热气,导致疼痛加剧,尤其在夜间更为严重。同时,现代医学中所提到的痛风,与中医的“痛痹”、“历节”、“脚气”等疾病表现相似。
中医早期诊断痛风:
湿热阻痹
患者下肢的小关节出现中风红肿热痛的症状,他不愿意接受按压治疗,触摸该部位会感觉灼热。患者同时有感冒的舒适感觉,伴随发热、口渴、心烦、口黄、舌红苔黄腻、脉搏滑数等症状。
瘀热内郁
关节出现红肿疼痛的症状,局部肿胀并有形态变化,屈伸活动不方便,皮肤颜色发紫,感觉有硬块,病变周围可能有硬结。舌头呈现紫暗或出现瘀斑,舌苔薄黄,脉搏细或沉弦。
痰湿阻滞
出现关节肿胀,乃至关节周围都有肿胀,并且引起局部酸痛的情况,还可能出现硬结不红的"块瘰",同时伴有眼花缭乱、面部浮肿、脚部水肿、上腹部有痞闷感,舌头肥大,舌苔呈白色而滑腻,脉搏缓慢或有弦滑感。
肝肾阴虚
长期以来,患者出现关节疼痛感,就像被击打一样。局部关节形态也开始发生变形。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关节疼痛都非常严重。同时,皮肤感觉变得麻木,失去了知觉。走路变得困难,肌腱也显得很紧张,屈伸关节的灵活性下降。此外,患者还出现了头晕耳鸣的症状,颧骨变红以及口干。舌头呈现红色,且表面没有太多的白苔。脉搏感觉紧绷而细或者细而有规律。
风寒湿痹型
身体肢体和关节感到疼痛,可能是痛苦在不同地方移动,或者是关节非常严重地疼痛。疼痛持续存在,或者肢体和关节肿胀并且疼痛剧烈,这还可能导致皮肤感到麻木。疼痛在雨天会更加严重,舌头上有一层薄白的苔,脉搏则可能弦紧或缓慢。
证候分析:风、寒、湿三种致病因素混合侵入身体,阻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疼痛不通畅,因此出现肢体、关节疼痛的症状。风邪胜利者会导致关节疼痛并表现为游走性;寒邪胜利者会引起关节疼痛,疼痛感有一定的特定位置;湿邪胜利者会引起关节肿胀和疼痛,并出现皮肤麻木的症状。寒湿邪气为阴邪,因此在雨天症状会加重。
亲切提醒:建议患有该疾病的患者需进一步控制每天的总热量摄入,避免过度饮食。为了尽早康复,患者应减少摄入碳水化合物的量。避免饮酒,也不要轻易享用冷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