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感染引发的口腔糜烂,也称为鹅口疮。鹅口疮主要出现在长时间腹泻、营养不良以及长期或频繁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婴幼儿身上。此外,也可通过未充分消毒的奶瓶、奶嘴等受污染的餐具感染该病。

鹅口疮的症状是口腔粘膜上有一片片白色乳凝物,可以在颊粘膜、舌面和上颚等位置看到,有时可能会扩散到咽部,擦拭时不容易清除,强行擦拭可能会导致出血。当病情波及到食道、气管、支气管和肺泡时,会出现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咳嗽、呼吸困难和声音嘶哑等症状。
处理鹅肝的方法与口腔炎基本类似,可以在患部外敷制霉素或冰硼散。也可以口服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草药。
据中医学认为,鹅口疮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孕妇平时常食煎炒食物,容易导致脾胃受损,使得胎儿在母体受到热毒的影响后,在出生后易患鹅口疮。其次,儿童因调理不当,心脾不足以及长期腹泻等因素,导致身体抵抗力减弱,使得口腔容易受到细菌感染。
由于儿童体质的不同,可能会出现心脾积热和虚火上浮这两种情况。这是因为体质较强或较弱以及其他不同的病因造成的。
心脾积热
症状描述:口唇周围有白色屑堆积,发红,面色和唇色红润,情绪烦躁,吸乳时哭闹,体温升高,口干或口渴感,大便有便秘现象,小便颜色浅黄,舌头呈红色,脉搏滑利,指纹呈紫色并有阻滞感。
分析:宝宝体内的热气过盛,感受到了脏器中的毒邪,导致长期疾病后残留的热气无法消除,心脾功能堆积,热毒受到炎症的侵袭,蔓延到口腔和舌头,白色的鳞屑积累在口腔中,形状像鹅嘴一样。在火热的情况下,宝宝的脸颊和嘴唇会变红,舌头也变红,脉搏滑腻而快,心脏火热异常,宝宝会感到烦躁不安,发出很多声音。热气对体内的津液造成损伤,口腔干燥口渴,大便秘结。心脏里的热气转移到小肠上部,导致小便变少变黄。指纹上出现紫色瘀斑是实证积热的征兆。
疗法:去除心脾内的热气
方剂:清热泻脾散,减轻症状。常用的草药包括黄连、连翘、栀子,它们可以清除心中的火气;黄芩、生石膏具有泻热的作用;生地可以凉血滋阴;茯苓、灯心可以引导体内的热气往下排出,并且有利于排除湿气。若大便干结,可以加入大黄以通腑泻热,口干喜饮芦根和天花粉可以清除体内的热气,并且生津。
虚火浮起
等待时,口腔内白色屑状物稀疏分布,周围有红晕,体力虚弱,面色苍白,脸颊泛红,手脚发热,口干但不感到口渴,大便呈瀑布状,舌头呈红色,舌苔较少,脉搏细弱,指纹呈淡紫色。
分析:既然是先天不足或后天调整不当,或长期患病导致腹泻,就会损失肾阴,使水不能生火,导致虚火上升,表现为白颧红、手脚心热、白屑稀散,周围出现红晕。如果真元不足,脾虚无力,还会出现大便如瀑布的情况。舌头嫩红,苔少,脉搏细数无力,指纹颜色偏淡紫,都是阴虚虚火内生的表象。
治疗方法:滋养肾脏,补充阴液,降低火气
方剂: 知柏地黄丸的基础上进行添加和减少。常用药物: 生地、熟地、山楂滋养肾阴,山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丹皮、知母、黄柏清热降火,佐牛膝下火,焦山楂消食助运。对于大便变薄,舌头变薄等倾向于脾肾阳虚的情况,加入附子理中汤和参苓白术散进行减少,来温暖脾肾阳气,并摄取无根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