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的地邃穴

腋下的顶点,即腋下搏动之处,乃心经之重要穴位,能消除心脏之热毒。经常按摩或挠动,次数通常在36次以上,每天至少进行两次,有助于疏通经络,调节睡眠,解决心脏不适。
肘部曲池穴
位于肘部外侧的横纹处,当肘部弯曲时可找到,尺泽穴位于肘骨外侧髁的中点,大肠经的湿浊气在此聚集。现代医学通常将其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如肩周炎)、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感冒引起的发热、喉炎等症状。对肘窝区域进行约5分钟的持续轻拍,感到酸胀感最适宜。
膝盖内侧的中枢穴
坐落于腿窝中心位置的一个穴位,名为委中穴,经由膀胱经而通行。膀胱经是人体中最重要的排毒消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排泄这通道上的口子,若此处不畅通,湿气无法排出,或许会引发风湿关节痛、腰痛等疾病。故日常可按揉这穴位,每次至少轻拨或轻敲36下。
血海穴
弯曲膝盖,大腿内部,距髌骨下缘内侧2寸处,股四头肌内侧突起处。坐在椅子上伸直腿后,膝盖内侧凹陷处,凹陷上肌肉隆起的顶端即为血海穴。功效:有助缓解月经异常、闭经、气血逆乱腹胀、湿疹、皮肤瘙痒、贫血等症状。
丰隆穴
在小腿的前侧,就在外踝骨上方8寸处,距离胫骨前缘两横指(拇指)。功效:中医理论中认为湿气容易导致痰的产生,这个穴位可以消除痰湿、清理头脑,特别适合在初秋潮湿气候较重的人群,有助于减轻痰湿引发的胸腹疼痛、呕吐、便秘、眩晕、焦虑、面部浮肿、四肢水肿等症状。
阴陵泉穴
采用坐姿或仰卧姿势,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即胫骨内侧髁后的凹陷处,在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也就是比目鱼肌起点的上方。其作用是,当体内有湿气时容易感受外来湿气,因此需要避免体内湿邪聚积过多,除了外散湿邪还需要内化其中部分。通过在阴陵泉穴位置刮痧,可以帮助内化体内湿邪,同时有助于清热利湿、健脾理气、滋补肾脏、调节经脉、促进经络畅通,减轻腹胀、腹泻、水肿、膝痛等症状。
中脘穴
位于上腹部,在肚脐上方四寸的腹中线上,可以仰卧时取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的中点即为此穴。功效:此穴位有助于缓解因盛夏天气导致的腹胀、恶心、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问题,同时也对秋季干燥失眠等问题有良好的缓解效果。
地机穴
身体小腿内部的地机穴位于阴陵泉穴往下3英寸处,也就是内踝尖与地机穴的连接点,位于胫骨内侧后方。该穴位有着强大的解痉和止痛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腹痛、腹泻、水肿、月经不调和痛经等症状。
天枢穴
取穴时,可以采用仰卧姿势,定位于人体腹部的天枢穴位于肚脐两侧向外两寸处。功效:除了有祛淤邪的作用外,还能为邪气提供排放渠道。刮击这一穴位有助于加速湿邪、毒邪通过粪便排出,有助于缓解便秘、腹胀、腹泻、脐周疼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