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在中医领域被称为多种不同名字,包括口痈、口内疮、口赤痛、热病口疮等,中医治疗被认为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中医学认为口腔溃疡的病因十分复杂,多因外感风、火、干燥邪气上升,或口腔卫生不佳,导致口腔内损伤邪毒渗入,也可能与心、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一般来说,口腔溃疡可根据症状分为心脾积热型、阴虚火旺型、气血两虚型、阳虚夹湿型等,都需要根据症状调整治疗方案。

心脾积热型:特征为溃疡生于口唇、颊部、舌面和牙龈等位置,分散分布,呈黄豆或豌豆大小,圆形或椭圆形,严重时可融合成片状。溃疡中心凹陷,覆有黄白色假膜,周围发红肿胀,稍稍隆起,伴有灼热感,说话或进食时症状加重,有时会伴有发热、口干、烦躁、口臭、尿液发红等全身表现。舌体呈红色,舌苔呈黄色,脉搏数目充实有力。治疗原则应该是清心凉脾,消肿止痛。
选用红散合清胃汤时减少剂量。方剂成分包括生地黄12克、丹皮12克、黄连9克、淡竹叶9克、木通6克、黄芩9克、栀子9克、板蓝根15克、先煎生石膏24克、麻9克、后下大黄9克、甘草尖9克。
阴虚火旺型: 观察到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这种情况持续不断。溃疡可能是孤立的,也可能有2至3个,其中心部分凹陷成浅餐盘状,覆盖着灰白色假膜,周围粘膜颜色淡红或不发红,疼痛感较轻。可能伴随口干、多梦、心悸、腰膝酸软等全身症状。舌红,舌苔少,脉细数。治疗以滋阴清热、降火为原则。处方选择六味地黄汤进行调理。成分包括生地黄12克、山羊肉15克、淮山药15克、丹皮12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地骨皮12克、枸杞子15克、天门冬12克、黄芩9克、黄柏9克、当归12克、赤芍9克。
血气两虚型特征:体质虚弱或长期患病者较多。主要症状为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溃疡呈散在分布,中央凹陷,表面有白色假膜覆盖,周围粘膜颜色较淡。可能伴有少气懒言、乏力出汗、心悸失眠、口唇色素淡等全身症状。舌质苍白,舌苔薄白,脉搏沉细。治疗以健脾益肾、补养血液为主要目标。处方选用冲剂八珍汤调味。具体成分为党参15克、云苓12克、白术12克、白扁豆9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赤芍9克、熟地黄12克、山羊肉15克、桂皮12克、阿胶(炖化)11克。
阴虚夹湿型:素体阴虚较为常见,采用寒凉药物治疗过失者。症状表现为口腔溃疡屡次复发,持续时间较长。溃疡边缘疹痕明显,中央凹陷,并伴有白色假膜,分泌物较多,边缘粘连,黏膜充血轻微。面色晦暗,四肢发凉,口干,大便稀薄,食欲不振,可能会伴有胃肠道全身症状。舌质淡白,舌苔厚腻,脉象滑润或潮湿。治疗原则为温阳壮脾,祛湿除溃。处方可选择温阳理中汤,并进行调配。常用药物包括附子9克、党参15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莲子12克、白扁豆9克、桔梗12克、炙甘草6克等。
中医除了采用针灸等方式外,还可以运用吹药、涂药、漱口剂等方法治疗口腔溃疡。如冰硼散、锡类散、柳花散、青口散、西瓜霜等局部吹药,蛋黄油、柿霜等局部涂药,以及针灸等疗法。同时,可以饮用浓绿茶,使用漱口方清热解毒、消肿抑制疮,辨别阴虚火旺者。对于长期不愈的溃疡,可以考虑使用吴朱山药物。
针灸治疗时可以选择使用廉泉、合谷、曲池、通里、神门、少冲、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刺,每次选择2到3个穴位,轮流使用,刺激力度适中,并保持每个穴位针灸5到10分钟。此外,还可以选取正、曲池、脸颊车、手三里等穴位进行注射,每次选择两个穴位,轮流使用,每个穴位注射维生素B10.5毫升或当归液1.0毫升。
也可以尝试采用穴位刺激疗法,使用三角针或毫针在溃疡表面刺破皮肤出血,适用于治疗溃疡发红、愈合缓慢的情况。耳针治疗可选择口、舌、神门、胃、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脾、心等穴位,每次可刺激数个穴位,然后贴上王不留行籽按摩刺激的穴位,每天按摩3次,每次10分钟,每3次按摩更换一次穴位,双耳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