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儿童的多动症?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儿童适应障碍疾病,大部分在宝宝阶段就表现出症状,例如兴奋、睡眠问题、难以养成定时上厕所的习惯等。而在儿童时期,这种症状更加明显。大部分患者年龄增长后,症状会逐渐缓解甚至消失。可以说,儿童多动症是儿童时期特别是少年时期普遍存在的个人行为问题。

据海外报导,患有某种疾病的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5%~10%。在中国,该疾病的患病率约占全体中小学生人口的1%~10%。男性患病儿童的比例大约是女性患病儿童的4~9倍,尤其在6~14岁年龄段有较高的发病率。患儿的智力状况基本正常或大致正常,但具体表现为注意力障碍,如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专注于做事或上课,容易受外界影响;适应能力障碍,如喜欢动来动去、喜欢说话或喜欢闹腾,不能自我控制,对与年龄不符的活动有很多要求,言语表达过多,不能遵守规则,容易干扰他人的学习和训练,经常与同学争吵;适应能力障碍,如容易生气、容易激动,情绪不稳定,容易兴奋,控制能力不强,常因无法达到目标而痛哭大闹,甚至在没有理智的情况下玩闹难以停止,较难预测和分析情绪波动;学习障碍,虽然智力较高,但因为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全面掌握学习内容,不能按时完成课外作业,缺乏对学习和训练的信心,因此学业成绩不理想。逃课、撒谎、盗窃等个人行为的严重程度不同,甚至会发展为攻击能力、毁灭性个人行为,给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带来很大危害。因此,预防这种问题是小儿科临床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医药学中没有具体描述多动症这一疾病类别,然而一些医书中确实提到了与多动症一些病症类似的描述。比如《灵枢·行针》中提到:“重阳节的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素问·举痛论》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惊了之后心不稳定,精神无所依托,思虑不定。”另外,《寿世保元》中也说:“一个人只看到个人的见解,忘记了自己的能力,竭尽全力却没有结果,言谈举止毫无头绪。”这些描述与多动症患儿的临床症状非常相似。
目前尚无法确定该疾病的发病原因,普遍认为与早产、难产、脑挫伤、传染病和中毒等因素有关,也与家族基因遗传、先天发育和出生史有一定的联系;它属于中医学范畴,与肝热、耳聋、记忆减退等症状相关,与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密切相关。一些医生从肺胃入手,也有从肾脏和肝脏入手的研究。
一些权威专家认为导致儿童多动症发病的原因,除了先天发育不足,还有后天性虚损导致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精气不充,从而影响心魄的受奉,使肝木无法得到修养,导致身体阳阴失衡,阳动过多、阴静不足,这与元神志意不周到密切相关,同时还与痰瘀互结、清窍受蒙有着紧密的联系。
权威专家强调,与痰瘀有关的基础理论正日益凸显。在《黄帝内经》中早就提及了与痰瘀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医治方法,它们已经开始初步显现了。比如在《灵枢·百病始生》中提到:“当体内的凝血功能与津液的涩渗,因沉积而不散并逐渐累积。”再进一步说明了津液与气滞血瘀之间相互影响的变化病程。它指出,当胃肠的络脉受伤时,血会溢出肠腔,造成肠腔外寒气和体内汁液与血液相互冲突与凝结。这种凝结会难以分散,从而积聚形成病变。这个理论被后来的医学家们不断发展和运用,特别是清朝的医学家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明确指出:“气滞血瘀积聚长时间,也会转化成痰水”,“淤血堵塞流注,也会引发肿胀,这是血液转化为水的证据。”张介宾也说:“痰是指人体内的体液,它只是由水和食物转化而成的,如果转化失去了正常状态,就会引起五脏六腑的疾病,导致体液失调和痰水的产生。”从这可以看出,虽然痰和瘀是人体内不同的病理学物质,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身体津血运作紊乱的病理学反应。由于“津血同宗”的生理学基础,导致痰和瘀血之间相互转化和相互凝结,共同造成疾病,很容易产生痰瘀相互结合的病理学情况。所以,古代人早就认识到一些疾病是由多余的痰液引起的,也知道一些疾病是由于体内的淤血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