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的泻、痢等范畴。主要是由于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又感受外邪,损伤脾胃,从而引发湿热及湿热大肠,导致肠道血液凝滞,形成脓液,还会引起腹气传导混乱的情绪不良,长期抑郁可伤害肝脏,导致肝脏疏散能力下降,影响其与脾脏的协调配合。对于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穴位注射
配孔方1:
挑选穴位:利用针灸的方法,选择脾俞穴(双侧)。注射穴位:施加针灸刺激在足三里穴位(双侧)。
药品名称:维生素B12注射液,含量为250微克/1毫升。
方法:
1. 使用6号注射针吸取上述药液2毫升。对足三里穴进行消毒后,将针尖微微朝上,迅速将针插入1-1.5厘米深度。使用雀啄术的手法,患者感到针刺后,在每侧迅速注射上述药液1毫升,再迅速将针拔出。使用消毒过的干棉球轻轻按压针孔片刻。
2. 取出两枚不锈钢毫针。患者俯卧,对穴位皮肤进行消毒后,迅速将针插入脾俞穴,使针尖倾斜。每天进行一次针刺和穴位注射,进行七次为一个疗程。
配孔方2:
寻找穴位:上巨虚(双)
药品:山莨菪碱盐酸注射液,每毫升含有5毫克。
操作方法: 在进行穴位注射时,确保穴位皮肤被充分消毒。然后迅速将针头插入皮下,稍微注入气体后,即可回收针头,无需抽血。然后慢慢注入上述混合药液,每个穴位注射0.5毫升。每天进行一次注射,连续进行5次,这样构成一个疗程。不同疗程之间的间隔为1周。
搔爬
有效的经络穴位有:膀胱经的大肠俞穴、脾俞穴、肾俞穴和胃俞穴;任脉的中脑穴、气海穴和关元穴;胃经的足三里穴和天枢穴;肝经的过冲穴和大肠经的曲池穴;脾经的三阴交穴和中脑穴,以及大肠俞穴、脾俞穴、胃俞穴、足三里穴、天枢穴等。这些穴位有助于调理脾胃,补益中气,阻止腹泻。关元穴和气海穴有助于温补肾脏,脾俞穴有助于止泻固肠,曲池穴和内关穴有助于缓解胃痛,三阴交穴有助于疏通肝气,缓解胃部不适并去湿止泻。
搔痒顺序:先搔背腰和腰骶部,然后是腹部,接着是肘外侧,小臂掌侧,小腿前侧,小腿内侧,最后是脚背。
艾灸法
处方中穴位分为三组。第一组是位于背腰部相关神经节段内的穴位,包括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梁门、志室、八毛、膀胱俞、中销俞、白环俞等。第二组是取自腹部相关神经节段内的穴位,包括天枢、气海、阴交、石门、关元等。这三组穴位交替使用。
使用方法:每次选择两侧8-12个穴位,最好使用艾条灸或隔姜灸,每个穴位灸烧15分钟,局部能够感受到明显的热感。天枢穴位可以灸烧20-30分钟,神奎穴位也可灸烧20-30分钟。每天进行1-2次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