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们讨论了西医如何治疗颈椎病,这一次我们来了解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方法。我希望你能认真阅读并区分它与西医治疗方法的不同,让我们一同学习。
中药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辅助病症治疗,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考虑应用止痛药、镇静剂、维生素(例如B1、B12)、血管扩张剂和中草药来缓解症状。此外,在治疗颈椎病时,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疗程,减轻疼痛。下面是常见的临床类型和经验处方。

中医辩证:寒湿阻络型
(常见于颈椎病和神经根型):疼痛可能在头部或枕部出现,颈部感到僵硬,转动受限,肩膀、手臂和手指可能感到酸痛、麻木,可能一侧或双侧都有症状;或者头痛并伴随着上背疼痛,皮肤感到冷湿,对寒冷敏感,喜欢热,颈部旁触摸可能感到软组织肿胀的结节。舌头颜色淡红,舌苔薄白,脉搏细弦。治疗方法包括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消除寒湿,舒缓神经疼痛。
药方:川桂枝、羌活、威灵仙、秦龙、川芎、当归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方剂中羌活、灵仙、天麻、秦龙可祛寒除湿止痛;川芎和天麻治疗头痛。桂枝、川芎、归尾、赤芍、炮甲珠可温经活血,通络;葛根可解痉,神曲可健脾胃,甘草可调和。
中医诊断:气血两虚夹瘀型
(这种类型常见于椎动脉颈椎病): 出现头晕、眩晕、视力模糊或视力疼痛、全身乏力、食欲不振、颈部或肩部疼痛等症状。舌质淡红或胖大,边缘有牙印,舌苔薄白。脉搏沉弱。治疗时需益气养血,清醒头脑,活血通络。
药方:包括天麻、黄芪、甘草、鹿茸、炒白术、熟地、砂仁、当归、白芍、鸡血藤。
黄芪、甘草、鹿茸、炒白术能够增加体内气血;熟地、川芎、白芍、当归有补养血液的作用;天麻、川芎、鸡血藤有助于镇定神经、促进大脑健康,还有活血通络的作用,同时沙参可理气、沉压,改善胃部不适。
中医诊断:气阴两虚且有瘀滞交织的病理类型

(这一类疾病在颈动脉和交感神经颈椎疾病中很普遍): 会出现反复的眩晕发作,甚至每天几十次,即使躺在床上也无法缓解。伴随恶心、呕吐、身体虚弱、步态不稳、心悸、呼吸急促、易怒、咽喉干涩、口苦、睡眠质量下降等症状。舌头呈红色,苔藓薄白或微黄而干燥,或无苔藓舌面发亮, 舌下静脉出现肿胀。脉搏细弱或有力而紧张。治疗方法为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和气血。
草药:天麻、川芎、菊花、枸杞、沙参、炙甘草、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白芍、丹参、地龙、夜交藤。炙甘草、沙参、白芍、枸杞可增强气血,滋养阴液;天麻、菊花、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夜交藤可清醒大脑,增强智力,养心安神;川芎、丹参、地龙能活血通络,缓解疼痛。
脾肾阳虚夹瘀是中医的辨证体系中的一种类型
(这种症状常见于患有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遗症或无法持续治愈的情况);四肢出现不完全瘫痪(硬瘫或软瘫),伴有尿失禁,对寒热敏感,食欲可能正常也可能不佳。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微微湿润,脉息沉微弱而细。需要滋补肾气,健脾胃,温暖经脉,增强筋骨健康。处方中包括熟地黄、枣皮、炮干姜、龟板胶、鹿角胶、炮制甲珠、白芥子、炒杜仲、牛膝、山药、炒神曲、白芍、川桂枝、肉桂、炙甘草。
中药熟炒后,可以烹饪杜仲,牛膝以补肾养血;鹿角胶与龟板胶则可填充精华,强健筋骨;枣皮可滋补肝肾,止涩收敛;川桂枝和肉桂暖经助阳;炮姜、淮山药、甘草、神曲炒制后可增强脾胃功能,温阳益气;白芥子有祛痰散结之效;炮甲珠能散结并润泽活络经络。
生物化学药物疗法
从猪四肢骨或牛胎骨中提取的骨肽制剂如骨肽片、骨肽注射液等对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口服骨肽片3周(每天2次,每次2片)的治疗效果是明显的。在不同类型颈椎病患者中,神经根型、脊柱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4%、68%、90%和75%。
阅读完以上内容后,我不清楚你是否能准确区分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差异仍然相当显著。中医疗法离不开中医饮食调理。您可以根据个人生活习惯和体质做出合理选择。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提供更详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