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养生网
一起养生网
哪些中医药膳能缓解便秘 缓解便秘的中医药膳配方
更新时间:2024-08-19 11:18:56  浏览:

便秘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健康问题,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遇到。尽管便秘并非严重疾病,但它确实对个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缓解便秘呢?吃香蕉是一种有效的缓解措施。中医方面,有哪些药膳可以帮助改善便秘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些相关内容。

一、中医药膳对缓解便秘的作用

1、牛奶蜂蜜芝麻饮

材料:蜂蜜30克,牛奶250毫升,芝麻15克。

制作方法:将芝麻炒香后研磨成粉备用;将牛奶和蜂蜜混合均匀,煮沸后加入芝麻粉,每天早晨空腹饮用。

功效:滋养阴液,促进生精,润肠通便;适合阴虚津少的老年人、习惯性便秘者,以及产后阴血不足的人群。

2、苁蓉狗肉粥

材料:肉苁蓉10克,大米60克,狗肉100克,葱、姜、食盐适量。

制作方法:将肉苁蓉和狗肉洗净切碎,接着用肉苁蓉煮水提取汁液,然后将汁液与大米和狗肉一起煮成稀粥。等粥煮沸后,加入姜末、葱花和食盐等调料,煮熟后即可食用。

功效:适用于因肾阳虚弱引起的女性阴寒、不孕、白带稀薄、手脚冰冷,以及老年人阳虚导致的便秘等症状。

3、蜂蜜香油汤

原料:麻油25克,蜂蜜50克,温水1000毫升。

制作方法:将蜂蜜倒入碗中,用竹筷不停搅拌,使其产生泡沫。在搅拌的过程中,慢慢将麻油倒入蜂蜜中,搅拌至均匀。接着,逐渐加入温水(大约60℃),继续搅拌至混合成液体状,即可饮用。

功效:滋补气血,润肠通便;适合于气血不足、肠道干燥导致便秘及大便干硬难以排出的情况。

4、桑椹芝麻糕

原料包括:黑芝麻600克,桑椹30克,麻仁10克,糯米粉700克,粳米粉300克,以及白糖30克。

做法:将黑芝麻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加热至沸腾后,转小火煮20分钟,去掉渣滓,保留汁液。然后将糯米粉、粳米粉和白糖放入一个盆里,加入药汁和适量清水,搅拌成面团,制作成糕点。在每块糕点上撒上黑芝麻,最后放入蒸锅中蒸15到20分钟即可。

功效:增强气血,适用于血虚引起的便秘。

5、香参炖大肠

原料包括:木香10克,海参10克,降香5克,猪大肠1条,以及适量的盐、酱油、葱、姜和味精。

制作方法:将海参泡发后洗净切片;猪大肠清洗干净,切成细段;将降香和木香放入纱布袋里;锅中加适量清水,放入大肠煮沸去泡沫,然后加入葱和姜,继续煮至大肠快熟时,把海参和药袋放入锅中,煮至大肠变软,再加入适量的盐、酱油和味精,稍微煮一下即可完成。

功效:滋阴、润燥、通便;适用于因精亏液燥引起的大便干结不畅和小便短赤等症状。

6、当归杏仁炖猪肺是一道具有滋补功效的传统菜肴。

原料:杏仁15克,当归15克,猪肺1具,适量葱、姜、辣椒、盐和味精。

制作方法:将猪肺清洗干净并切成块;将各种药材包好布袋,同猪肺一起炖煮,直到猪肺熟透后取出药包,再加入葱、辣椒、姜、盐和味精等调味品,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能够养血通便,适用于气血不足、肺气虚弱引起的咳嗽和便秘。因此,

二、通便排毒可以选择哪些食物呢?

1、姜汁菠菜

菠菜250克,生姜25克,食盐2克,酱油15克,麻油3克,味精1克,醋1毫升,花椒油1克。先挑选菠菜的黄叶,剪去须根,保留红心部位,然后将菠菜折成6-7厘米的段,用清水反复清洗,捞出后沥干备用。生姜洗净后捣成汁备用。锅中加入约1000毫升清水,煮沸后放入菠菜,焯水约2分钟后捞出,让其自然冷却。将姜汁与其它调料混合,拌入菠菜中,搅拌均匀后即可食用。这道菜肴有助于通畅胃肠、促进生津,特别适合用于缓解肠燥便秘,对老年人和习惯性便秘患者也有较好的效果。

2、炒土豆丝或土豆片

将土豆洗净后切成丝或片,加入葱、味精和食盐等调料,用油炒熟后食用,具有促进排便的效果。

3、凉拌芹菜

用100克新鲜芹菜,清洗干净后用热水焯一下,切成小段,加入适量的醋、味精和精盐,若喜欢也可以加入少许糖,搅拌均匀后即可食用。这道菜有助于降压和通便的效果。

4、绿豆芽炒瘦肉丝

使用300克绿豆芽和100克瘦猪肉切成丝,加入适量食用油,制作家常菜。可以作为每天早晚的配餐。绿豆芽富含纤维素,能有效刺激肠道蠕动,帮助通便。

5、瘦肉丝炒洋葱

将新鲜苦瓜切成丝炒熟,每餐食用50-100克,每天两次。具有降低血糖和促进排便的效果。

6、炒苦瓜

将250克红薯叶与少许油盐等调料炒熟,建议一次性食用,一天食用两次。具有润肠通便的效果。

7、炒红薯叶

准备适量的洋葱、瘦肉和食用油,制作一道家常菜。这道菜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血脂,同时促进肠道健康。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商品广告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推荐商品广告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上传,如有版权等问题请发邮件到kefu-09#foxmail.com说明(把#替换为@),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温馨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