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查、宫颈细胞切片和病理组织切片是宫颈癌筛查和诊断的常用方法,其中宫颈细胞切片是主要的早期宫颈癌筛查手段。筛查的目的是早期发现宫颈癌,因为在早期阶段可以治疗宫颈病变,阻止宫颈癌的发展。经过治疗的早期宫颈癌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至80%,原位癌几乎可以完全治愈,因此早期诊断对患者非常重要。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我国是宫颈癌的高发地区,也是全球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林仲秋指出,每年全球新增病例约有一半发生在亚洲,而亚洲一半的病例则出现在中国,中国患者约占全球数量的四分之一。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每年接诊大约200例新的宫颈癌手术患者,其中40-50岁女性患者最为常见。
最新研究发现,持续性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传播该病毒的最主要途径是性接触。因此,专家认为,性活跃的人群,如性伴侣较多或性生活次数较多,会增加感染乳头状病毒的风险。
此外,生殖道的机械损伤,如多次妊娠和流产,以及宫颈裂伤也可能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人类乳头瘤病毒广泛存在于人体中,例如外阴和包皮等部位。性生活可能会将病毒带到子宫颈,导致病毒感染。然而,即使人类乳头瘤病毒检测呈阳性,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展成宫颈癌。根据林仲秋的介绍,已有性生活的女性中约有20%感染了人类乳头瘤病毒,但是大多数女性在感染后的半年内可以自行转阴,只有少数女性会发展成宫颈病变。
进行宫颈刮片筛查是必不可少的,以便检测宫颈癌。
目前宫颈癌筛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宫颈刮片。大多数女性体检也建议通过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来筛查早期宫颈癌。如果宫颈刮片结果正常,并且高危型HPV检测结果为阴性,那么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就不必担心患上宫颈癌了。
宫颈刮片是指从宫颈部收集一小部分细胞,放在玻璃片或培养瓶中重新制备刮片,并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异常。过去,采用巴氏分类来评估结果,分为5级。许多女性的刮片结果为巴氏I级或II级,表示正常且伴有阴道炎症。如果结果为巴氏III级,说明涂片中存在可疑的癌变核,但无法确定,必须重复检查,并在复查前进行适当的处理措施(如消炎、停止长期服用的避孕药)。如果发现有癌细胞(阳性),相当于巴氏IV~V级,应进行组织活检,并根据病理检查结果来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宫颈锥切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术,不能被忽视。
对于宫颈癌的早期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后,生存率可达70%至80%。而对于更早期的原位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99%,几乎可以达到治愈效果。因此,早期诊断对患者来说非常关键。
在诊断子宫颈癌时,活检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早期宫颈癌的诊断中,宫颈锥切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活检只取样了一小部分组织,即使在阴道镜的指导下进行了多次活检,仍难免漏掉病灶。遗憾的是,现在一些宫颈病变患者只进行了活检,而没有进行宫颈锥切术就进行手术,手术后发现不完整,需要再次手术。因此,林仲秋强调,诊断原位癌不仅应该依赖病理活检,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宫颈锥切术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