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女性在月经期间常常经历痛经,而这些问题通常需要中医的治疗方法。对于痛经的困扰,中医认为,女性想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仍然需要进行中医调理。

如何掌握应对女性必备的痛经方法?
辨证分型:
(1)气滞血瘀型:症状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抵触按压,经量少或经期不通畅,经血滞留,颜色呈紫暗并带有血块,排出血块后痛感减轻,舌质呈紫暗,脉搏弦细。治疗应以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止痛为主。
(2)风寒湿乘型:症状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按压痛感较强,但通过热敷可以缓解疼痛,经血量较少,颜色暗红或紫,手脚冰凉,怕冷,舌苔白而湿润,脉搏深沉而紧实。治疗宜以散寒利湿,温通血脉为主。
(3)肝肾亏损型:症状表现为经血颜色淡、量少,质地稀薄,经期后小腹疼痛,腰部酸胀,舌苍白红,脉搏细弱。适宜调补肝肾以止痛。根据辨证分型,我设计了适用于各个型别的总体方剂,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加减调整。每个疗程为三个月的月经周期,停药三个月经周期来判断疗效。在治疗期间,停止使用其他药物。
【常见的药物】
(1)气滞血瘀型:治疗方法使用桃红四物汤加上失笑散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处方包括:桃仁12g,红花9g,当归20g,川芎10g,赤芍15g,山楂20g,蒲黄12g,五灵脂12g,香附15g,甘草3g。
如果同时出现口苦、苔黄,表示肝郁化热的症状,应该加入具有清泄肝热作用的药材,方剂中加入栀子12g和黄芩12g;如果同时出现胸胁乳房胀痛的症状,方剂中加入枳壳12g和夏枯草15g;如果同时出现前后两侧阴部坠胀的症状,方剂中加入川楝子12g和柴胡15g;如果疼痛非常严重并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这可能是肝气挟冲气犯胃,需要加入具有和胃降逆作用的药材,方剂中加入吴茱萸6g、黄连10g和生姜9g。
(2)风寒湿乘型:采用药用温经汤加少腹逐瘀汤的方剂。处方包括:吴茱萸10克,川芎10克,桔梗15克,没药12克,木香12克,当归15克,党参15克,桃仁12克,白芍15克,干姜9克,元胡12克,蒲黄12克。
(3)对于气血虚弱型病人,我们采用补气健脾养血止痛的药物,可以使用八珍汤和芍药甘草汤进行调配。
配方:15克当归、15克熟地黄、10克川芎、15克生地黄、15克党参、20克黄芪、12克炒白术、3克甘草、20克白芍。
加减:如果伴有乳胀和胁痛的症状,可以增加川楝子、元胡和小茴香各12克;如果出现头晕、心悸和睡眠不佳的症状,可以增加鸡血藤15克和酸枣仁12克;如果感到腰腿酸软,可以增加菟丝子15克,川断12克和桑寄生15克。
(4)肝肾亏损型:采用药用调肝汤进行加减。处方:山药15克,当归15克,阿胶10克(烊化),白芍20克,山茱萸15克,巴戟天12克,甘草3克。加减:如果出现腰骶部的疼痛,可以添加川断12克,杜仲12克;如果同时出现少腹两侧或两胁的胀痛,可以添加川楝子和元胡各12克。
【案例解读】
刘某某是一名18岁的女学生,于2003年8月20日初次就诊。她自从14岁开始来月经时就会感到腹痛,曾尝试服用中药来缓解疼痛。然而,在过去的3到4个月里,她的腹痛加重了。她的月经虽然规律,但经血量少而且含有很多瘀块。在疼痛最严重的时候,她还伴有腰骶酸痛和坠胀感。就诊时正好是她的经期第一天,医生观察到她的舌头呈暗红色,舌苔薄黄,脉搏紧绷。辨证结果表明她属于气滞血瘀型,医生开了一副气滞血瘀型的方剂,并加入了栀子和黄芩各12克,煎水服用,每天一剂,连续服用了3剂。在月经前两天开始服用方剂后的第5剂,她又连续服用了两个月经周期,症状全部消失,半年后的随访没有复发。
【评论】这个例子进一步证明了中药辨证治疗痛经的安全有效性,值得进一步推广。治疗方法是每隔2天使用一次,将贴在双耳上,交替使用。关元穴属于任脉,与子宫相通,是足三阴与任脉相交的穴位,具有调节气血、通畅冲任的功效;三阴交穴属于脾经,同时也是足三阴经的交叉穴位,具有健脾胃、益肝肾、调节经带的作用,同时使用这两个穴位进行针灸可以达到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
配肝经的输原太冲可疏导肝气,平衡其功能;配脾经的血海可调节经期,平衡血液;配任脉的气海可调理气血,缓解疼痛;配胃经的合穴足三里可缓解胃部不适和呕吐。同时结合耳穴按压,针对子宫等相关部位进行穴位选择,调理气血,舒缓疼痛;选择卵巢和内分泌穴位来调节其功能;选择肝脏和肾脏穴位来疏通肝气,增强先天之气;选择交感神经穴位来缓解痉挛和疼痛,选择神门穴位来镇静和缓解疼痛。
贴压耳穴可以理气疏经活血,尤其能提高痛阈值,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针刺和耳穴贴压结合使用,可以共同达到促进气血流通的目的,从而缓解痛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