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牙周炎、牙髓炎、冠周炎和龋齿等口腔疾病的常见表现。中医学认为,这些疼痛多与胃经郁火和肾阴不足相关。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分为胃火、风火和虚火型牙痛。若疼痛较重,常伴有口臭、便秘、舌苔发黄和脉搏洪数等,表明可能是胃火引起的牙龈肿胀;如果疼痛绵延不绝,并且伴随寒热和脉搏浮数,则可能是风火型;而脉细、疼痛时需休息的情况则显示为虚火型。不管是哪种牙痛,针对正确的穴位进行艾灸治疗,通常能立即见效。
选穴:合谷、颊车、下关、内庭。如果是胃火型,可以加取二间、三间穴;风火型则可加取曲池、风池、外关穴;而对于虚火型,则可选择太溪、行间穴。
工具和材料:干燥的艾蕊草或细苎麻绳、植物油(可以用茶油、精炼油或花生油)、酒精艾或打火机。
操作步骤:患者坐在椅子上,医生在一侧手持艾草或助麻绳,蘸取适量植物油后点燃。按照顺序,先进行局部穴位的艾灸,再对四肢的远端穴位施灸。听到“啪”的声音后,要迅速做出反应,动作要迅速。建议每天或隔天进行一次。近端穴位主要选择患侧的面部穴位,而四肢的远端穴位可每次轮流选择。
注意:施灸后,局部可能会有轻微烧灼损伤,建议保持局部清洁,并涂抹龙胆紫药水,以防止感染。此方法对因龋齿引起的牙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对于一般牙痛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