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认为,天地和人是相互关联的,人体的阳气与大自然中的生物阳气相互呼应。阳气在春季产生,夏季达到顶峰,秋季收敛,冬季则储藏。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在夏天达到最高水平。核心理论认为,“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阳气不充盈。因此,在夏季进行治疗“冬病”,能够正好解决这个问题,增加人体的阳气,使其在冬季不易受到严寒的伤害,最大程度地驱除风寒,消除体内的顽疾。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阳虚和气虚的人更适合使用灸疗。艾叶有温热的属性,属于纯阳之物,可以温通经络,消除寒湿,补充人体的阳气。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此时使用灸疗效果更好,因为两者结合后的阳热作用更为强烈。
以下是几种适合在夏季进行治疗的冬季疾病:
肺部疾病
主要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咳嗽、慢性咽炎、虚人感冒等。肺系疾病的主要病因是因为肺气不足,导致卫气无法抵御外界侵袭。
三伏天是指夏至后的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是夏季最炎热的时期。在五行中,肺属于金元素,而庚日也属于金元素,因此二者相辅相成,可以温补肺气,驱散寒气。因此,在庚日进行治疗时,对于肺部疾病会有最好的效果。在进行肺部系统的灸治疗时,可以选择刺激肺俞、肾俞、神阙和太渊这些特定的穴位来进行补益肺气。
骨科疾病
主要疾病包括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膝关节病、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些骨科疾病遍布于整个身体,看起来好像相距很远,但它们的主要病因基本相同,都是由于脾肾阳虚和痰淤阻滞所致。
冬季疾病可通过夏季治疗达到温暖阳气、助益阳气、驱散寒邪、温通经络、化痰活血的功效,有效治疗骨科疾病,预防冬季发作。骨科疾病补益强肾灸主要选择大织布、肾俞、悬钟、太溪等穴位,有助于缓解骨关节疼痛的症状。
胃肠道疾病
主要疾病包括虚寒性胃脑痛、消化不良以及慢性肠炎等。有些人在喝冷饮后容易出现胃痛,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则常常拉肚子。如果他们在腹部放上一个热水袋,可能会感觉舒服一些。虽然上述症状有所不同,但主要的发病机制是脾胃的虚寒。
在夏季光线充足的时候进行冬病夏治,可以温暖身体、助力阳气、驱散寒气。在调理消化系统方面,重点是增强脾胃功能:可以使用艾灸来刺激脾胃俞穴、中脘穴、神阙穴、足三里穴等重要穴位。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这些主要包括虚性和寒性引起的痛经、慢性盆腔炎、遗尿症、夜尿症等疾病。主要的病因是肾气不足和痰瘀阻滞。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主要以强化肾脏为核心,可以选择灸烧肾俞、命门、关元、太溪等穴位。
可以通过夏季治疗来治疗冬季疾病,特别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有效地温暖身体、增强阳气、驱散寒气、促进血液循环。
失眠
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病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