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是《本经》的下品。原文:味道辛辣温暖。主风寒咳逆邪,温中,金创,破病坚积,血瘀,寒湿痿,挛,膝痛不能行走。
附子是毛犸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产品。《本经》中的云其辛温与目前的理解不同。现在一般认为附子是大辛热的产品,在温度下有很强的散寒作用。它的主要“风寒咳邪”实际上取其温度散寒的作用,与痰无直接关系。
附子是一种大辛大热产品,具有很强的散寒作用,包括“温中”和温肾。配伍人参、干姜、白术等配方附子理中丸,即主治中焦虚寒证;如配伍地黄、山药、山茱萸、桂枝等。,即配方肾气丸,主治肾阳虚水肿、排尿不良、痰饮等。;附子生用,配伍干姜、烤甘草,即配方四逆汤,主治伤寒少阴病或出汗亡阳证。总之,附子热性强,温中散寒作用强,广泛应用于里寒证。
“金创”是指刀箭等创伤,主要表现为出血或肿痛。然而,附子既没有止血作用,也没有消肿作用。古今临床无应用记录,因此有待考试。
“破症坚积累,血肿”实际上与附子的辛热性有关。《灵枢·百病始生篇》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也。可见,积累与寒凝有关,寒凝则血瘀。附子味辛能行,性热能通,其治疗“血肿”的人,是通过其温通散寒的力量而起作用的。薏苡附子败酱散主要治疗“肠痈是一种疾病,其身甲错误,腹皮急迫,如肿胀、腹部无积聚、身体无热、脉搏数量等,这是肠内有痈脓”。治疗肠痈相当于慢性阑尾炎,即积聚。慢性盆腔炎、阑尾周围脓肿、慢性前列腺炎等腹腔炎症属于阳虚、寒湿内停证的患者,也属于“症坚积累”的范畴。如果影响女性月经不通,则属于“血肿”。
清代医师缪西雍说:“步伐僵硬,膝盖疼痛,脚痛虚弱,不能行动。所有这些疾病都是由风、寒、湿三气引起的。这种药很热,很容易走路。因此,它可以消除风、寒、湿三邪。”附子是治疗风、寒、湿的重要药物。临床上,用附子治疗风湿性关节痛、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骨质增生等。
不仅附子是常用的,川乌和草乌也被临床使用。附子和乌头来自同一种植物。附子为子根,乌头为母根。两种药物的药物成分相同,均为乌头碱,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为上述疼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药理依据。临床上应用附子治疗疼痛性疾病时应抓住“寒”字,如病人怕冷、大便松弛、小便清晰、舌淡唇淡、脉沉迟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用附子治疗疼痛的病证较多,方剂较多,如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桂枝附子汤等。
总之,《本经》除了“金创”之外,还讨论了附子的作用是临床常用的,其作用机制无非是温中散寒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