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原因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尤其是在经期前后,冲任二脉的气血变化急剧,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或胞宫失去滋养,“不荣则痛”,从而引发痛经。中医通过伏脉检查,常见的痛经分型有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和湿热蕴结。

肾气亏损
如果天生肾气不足,或经常性进行性活动,或长期患病虚损,损伤了肾气,肾虚就会导致精气不足和血量减少,冲脉和任脉功能不足,经期会有血量过多的现象,子宫脉络愈发虚弱,无法滋养,所以出现痛经的情况。
气血虚弱
如果素体虚弱,气血不足,可能是因为长期生病或大病消耗了气血,也可能是脾胃功能虚弱,消化不良,导致气虚血少,经期出血量增加,冲任脉的气血更加虚弱,导致子宫经脉不能获得充足的滋养,出现疼痛。
气滞血瘀
情绪抑郁或者愤怒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导致肝郁气滞和气滞血瘀的情况。在经期或者产后,有时会有未排尽的余血滞留在体内,积聚成血瘀,血瘀又会阻塞冲任经络,影响血液流通不畅。在经前和经期,气血会向下注入冲任经络,让胞脉中的气血更加阻塞,"不通则痛",就会导致痛经的发生。
寒凝血瘀
在经期和产后,如果感到寒气入侵身体,或者过多食用寒凉生冷的食物,寒气会侵袭冲任经脉,与血液相互作用,导致气血凝滞不畅。在经前和经期,气血下注冲任经脉,使得子宫和血脉更加堵塞。正如俗话所说,“通畅则不疼”,所以导致痛经的发生。
湿热蕴结
有些人身体内部常常滋生湿热邪气,特别是在经期或产后,湿热邪气会和血液相结合,停滞在冲脉和胞宫中,导致气血凝滞不畅。在经期时,气血下行冲刺冲脉,加重了胞脉的气血阻塞情况。正所谓“不通则痛”,因此引发了痛经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