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最容易影响以下几类人群:
1、喝水少的人
补充水分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排汗和散热。需要注意的是,喝冷饮并不能有效避免中暑,反而会导致体内温度骤降,造成暑热在体内积聚,从而增加中暑的风险。
熬夜或睡眠不足7到8小时的人,通常心肺功能较弱,这会影响排汗能力,不利于散热。

2、体型肥胖者
肥胖者的皮下脂肪较厚,散热困难,因此比瘦人更容易中暑。
3、进行剧烈运动的人
运动会加快体内的热量生成,运动量越大,产生的热量也越多,从而更容易导致中暑。此外,体型较大且肌肉量多的人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比一般人更多,因此他们更容易中暑。
4、好胜心很强的人
压力大、性格强迫、对胜利有极强追求的人,在夏季容易出现“情绪中暑”现象,特别是在气温超过35℃、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湿度超过80%的情况下,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发生率都会显著增加。
治疗中暑,针对症状寻找“解药”:
在炎热的天气中,如果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要警惕中暑的可能。根据症状的表现,可以判断中暑的严重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1、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如果出现大量出汗、头晕、耳鸣、胸闷、恶心、四肢无力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说明身体正处于脱水状态。
此时要及时多喝水,找个阴凉的地方休息,通常症状会自行缓解。
有恶心和呕吐的症状时,可以口服藿香正气水5到10毫升,或按照说明书服用十滴水。需要注意的是,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都含有酒精,服用后不适宜驾驶,而且这两种药物不应与头孢同时使用。
若感到闷热不适、头痛头晕,可以在额头或太阳穴涂抹风油精或清凉油,但孕妇和婴儿不建议使用。
中暑后如果感觉喉咙干燥并口渴,可以按照说明书服用清暑益气丸。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体弱多病或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如果出现中暑的先兆,在服药并补充足够水分后,若半小时内症状仍未改善,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
2、轻度中暑
除了恶心和呕吐等症状,如果体温超过38.5℃,心率加快,就已经是轻度中暑。此时仅靠休息和喝水可能难以恢复,建议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3、重度中暑
重度中暑时,身体的各项机能会出现失常,通常表现为高热、意识混乱、昏迷,甚至可能导致肝肾功能异常和电解质失衡,严重时可能引发猝死。这时应立即拨打120,并迅速帮助中暑者降温。
如果中暑的人没有失去知觉,可以适量补充水分;如果出现呕吐,应让患者侧身躺,防止呕吐物进入呼吸道,避免造成呼吸道堵塞或引发吸入性肺炎。
首先,将中暑的人移至阴凉处,并脱去外衣;接着,向其全身喷水,或者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同时打开空调或电风扇进行降温。如果身体被风吹干,要继续喷水,反复进行,尽量将体温降到38.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