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灸肚脐

1、姜灸是利用姜片作为灸垫的一种疗法。选择新鲜的老姜,将其沿着纤维纵向切成厚约0.2~0.5厘米的姜片,大小根据穴位的不同和艾条的尺寸而定,并在中间用三角针打孔。在施灸时,将姜片放在穴位上,并搭配大号或中号的艾条点燃。如果患者感到局部灼痛,可以稍微抬起姜片,或更换艾条再继续施灸。通常每次灸5到10次,以局部出现潮红为止。艾灸结束后,需要在灸部涂抹正红花油,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皮肤被灼伤,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艾灸的活血化瘀和缓解疼痛的效果。近年来,针灸 practitioners 采用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施灸方法和灸后护理可以参考化脓灸法。
2、在肚脐上放置生姜是很有效的。生姜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而肚脐眼(神阙穴)也能起到温中散寒和补充元气的作用。此外,艾叶同样具有温中散寒的效果。因此,这些药物对一些中焦脾胃虚寒的问题,如腹痛和腹泻,可能会起到一定的帮助。
3、艾炷灸是用艾绒制成的一个像蚕豆大小的“宝塔”形状的艾球,将其点燃后放在皮肤上的穴位上,或者在“宝塔”下垫上姜片或盐末,分别称为隔姜灸和隔盐灸。对于神奎穴的隔盐、隔姜保健灸法,建议每月进行大约10次,最佳时间为每晚9点,每次灸3到5根,点燃3到5个小宝塔,感受到局部温热且有轻微红晕即可。隔姜灸适用于肚脐部位。灸这个穴位有助于提高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保健效果显著,具备温阳固脱、苏厥救逆、补中理气等功效。《医学入门》中提到:“药不能治,针又无法到,必须通过灸来解决。”此外,高血压患者或易上火、容易生疮、以及在饥饿状态下的人,最好在饭后2小时内避免灸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