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无痰则无癫”,意思是痰是癫痫的根源,因此清除和化解痰湿是治疗癫痫的重要方法。癫痫患者可能因有形的痰阻碍肺络,表现为喉中有痰音、口吐痰涎;也可能因无形的痰造成蒙蔽现象。这些痰症有的源于脾虚而导致的湿气积聚,形成热痰或燥痰。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痰邪的不同性质,采用清热化痰、燥湿化痰、理气化痰或搜风化痰等不同方法。
癫痫发作通常始于一侧面部的肌肉抽动,随后扩展到同侧的上肢和下肢,最终可能演变为全身的抽动。有时这个过程进展得很快,家长发现时,孩子已经出现全身抽动。如果在发作前孩子已经清醒,通常会有口咽部的症状,例如唾液分泌增加、喉咙发出吞咽声,或出现一些口腔的异常感觉。尽管孩子内心可能明白发生了什么,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每个孩子发作的频率各不相同,有的仅发生1到2次,或一年发作1到2次,而有的则频繁发作。
癫痫治疗的中药全面分析:
全蝎:味辛、微温,归入肝经,具有熄风止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的功效,适用于风邪导致的惊厥,发作时伴有抽搐,因此被称为“止痉之良药”。全蝎含有蝎毒素,这是一种有毒的蛋白质,能够麻痹呼吸中枢,并具有溶血作用,实验表明其具有抗惊厥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全蝎是有毒的,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常用剂量一般为2~5克(或1~3条),蝎尾则为1~2克。
蜈蚣性味咸、温,归入肝经,具有熄风止痉、通络止痛和攻毒散结的功效。它的熄风止痉作用较强,适合用于因癫痫发作引起的惊厥抽搐及口眼歪斜。蜈蚣内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组织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具有一定的毒性。研究表明它具备中枢抑制、抗惊厥和镇痛的效果,其止痉作用优于全蝎。其常用量为1至3克(1至3条),如制成丸或散,剂量可减半,研成粉末后服用,每次0.6至1克。
僵蚕的性味为咸和辛,性质平和,主要归入肝经和肺经。其功效包括熄风止痉、祛风清热及化痰散结,适用于因肝风内动或痰热引起的癫痫。僵蚕主要含有蛋白质和脂肪。动物实验显示其具有抗惊厥和催眠的作用。常用剂量为3至10克,研磨后吞服,每次1至1.5克。
地龙:性味咸寒,归入肝、脾、膀胱经。具有熄风通络、清热镇惊、平喘利尿的功效,适用于温热、神昏、抽搐或瘀滞等癫痫症状。《本草拾遗》提到:“治疗温病过热、狂言,以及天行热症,小儿热病癫痫。”地龙含有蚯蚓解热碱、蚯蚓素、蚯蚓毒素、胆固醇、胆碱和氨基酸等成分。药理研究表明,地龙的热浸液和醇提取液具有镇静和抗惊厥的效果。常用剂量为:煎汤5~15克,鲜品10~20克,研末内服1~2克。
蝉蜕:其性味甘、寒,归入肝和肺经。具有疏散风热的功效,同时可以清凉肝脏,熄风止痉,常用于癫痫抽搐等症状。蝉蜕的主要成分是甲壳质,动物实验表明其具备镇静、抗惊厥、退热、抗过敏、免疫抑制、镇痛和神经节阻断的作用。通常用量为3~10克,可以水煎服用,或将其研磨成粉直接冲服。
羚羊角:味咸、性寒,入肝经和心经。具有平肝熄风、清热镇惊和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热盛所致的神昏和惊痫抽搐等症状,是治疗肝风内动和惊痫抽搐的重要药物。羚羊角含有角蛋白及磷、钙等成分。动物实验表明,它具有解热、抗惊厥、镇痛和镇静作用,同时能增强动物的耐缺氧能力。通常水煎用量为1~3克,需煮2小时以上后取汁服用。若磨成汁或研成粉服用,则用量应减少至0.3~0.6克。
牛黄的性味为苦、凉,主要归属于肝和心经。它的功效包括平息风热、止住惊厥、化痰开窍,以及清热解毒,常用于因热盛引起的抽搐和惊厥。《名医别录》提到:“小儿多种疾病,因热而口不开,大人则有癫狂之症。”牛黄中的胆酸具镇静和抗惊厥的作用,能够减轻动物实验中的惊厥,同时增强巴比妥钠和水合氯醛的镇静效果。临床常用的剂量为0.2到0.5克。
钩藤:味道甘甜,略带苦味,性微寒,主要归经于肝经和心包经。其功效包括平肝熄风和清热镇惊,适用于因肝阳上亢及热盛风动引起的抽搐。钩藤的主要成分为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具有显著的镇惊效果,能够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预防和控制癫痫发作。常用剂量为10到15克,由于其有效成分钩藤碱在加热后容易破坏,因此不宜长时间煎煮,一般水煎时间不超过20分钟。
天麻:味甘,性平,归入肝经。它有熄风止痉、平衡肝阳、祛风通络的作用,适用于因肝阳亢奋或肝风内动引起的惊厥和抽搐。天麻主要成分包括香荚兰醛、香荚兰醇和天麻素等,这些成分具有镇静活性。药理研究显示,它具备镇静、催眠、抗惊厥和镇痛的效果,能有效阻止癫痫发作。常用剂量为3至10克。
牡蛎的性味咸、涩,微寒,主要归入肝经和肾经。其功效包括平抑肝阳、软化结块、收敛等,适用于烦躁不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阴虚火旺、内风动摇和神疲等症状,是平肝潜阳的重要药材。牡蛎含有多种无机盐,能够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具有镇静、消炎及抑制抽搐的作用。一般常用量为10到30克,建议先将其打碎再进行煎煮。
石决明:性味咸,凉。归入肝经。具有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肝经风热、头晕目眩、手足痉挛等症状。石决明含有碳酸钙、镁、氯等成分,能够抑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并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石决明……是凉肝镇肝的重要药物”。常用剂量为煎服9至30克。
琥珀的性味为甘、平,归属于心、肝和膀胱经。它的功效包括镇静安神、活血散瘀和利尿通淋,主要用于治疗惊痫和瘀痫。琥珀主要成分有树脂、挥发油、琥珀酸、琥珀氧松香酸、琥珀松香酸、琥珀银松酸以及琥珀脂醇和琥珀松香醇等。药理研究显示,琥珀酸具有中枢抑制效果,可以镇静、催眠、降温,并对抗惊厥。通常以研磨成末后口服,每次用量为1.5到3克,不建议煎煮。
石菖蒲:性味辛、苦,温和。归属于心和胃经。它具有芳香化湿、开窍醒神、消痰止积的功效,适用于因痰湿阻碍清窍而导致的神志昏乱。石菖蒲主要成分为挥发油,主要含有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等,其水煎液对动物有中枢镇静的作用,并具有一定的抗惊厥效果。与苯妥英钠合用时,可以明显提高苯妥英钠的疗效。近年来的临床报告显示,石菖蒲可以单独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癫痫和癫痫持续状态。通常的用量为5到10克。
远志:该药性味辛、苦,性微温,归肺、心、肾经。它能安神宁心、祛痰开窍、消散痈肿。主要用于治疗气逆上冲、不足以及痰浊邪积等癫痫症状。药理试验表明它具有镇静、催眠效果,并能对抗五甲烯四氯唑引发的惊厥,具备“交通心肾”的作用。常用剂量为5至15克。
茯苓的性味为甘、淡、平,主要归入心、肺、脾和膀胱经。它可以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主要用于治疗肺痿痰塞、胸胁逆气,以及因忧虑、恐惧引起的惊悸等症状。此外,它还可用于小儿癫痫的治疗。茯苓富含茯苓聚糖、茯苓酸、蛋白质、麦角醇和钾盐等成分,具有镇静效果。在现代医学中,常建议将其煎服,每次60克,每日1剂,用以治疗精神分裂症。
酸枣仁性味甘酸,性质平和,归心、肝、胆经。其功效包括养心益肝、安神、止汗,适用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头晕心悸等症状。酸枣仁中含有酸枣仁皂苷、脂肪油、蛋白质、K谷甾醇和挥发油等成分。研究表明,少量服用有镇静效果,而稍大剂量则可催眠。其镇静和催眠的活性成分是水溶性的,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类似于一般的安定药。煎服的常用剂量为10至20克,研末后吞服,每次为1.5至3克。
礞石:味甘、咸,性平。主要归入肺和肝经。具有平肝、镇惊、理气降痰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痰积引起的惊痫。《本草备要》提到:“能平肝降气,是治疗惊症和利痰的良药”。《本草从新》则指出:“是治疗顽固痰结的神药”。通常用量为5到10克,建议先将其打碎并用布包裹后再煎煮。
天竺黄:性味甘、寒,入心、肝经。具有清热化痰、凉心止惊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痰热癫痫、中风痰阻、小儿痰热惊风以及热病神志恍惚等。《本草汇言》提到:“竺黄性平缓,能清热解毒,还有安神定惊的效果。因此,古人常用其治疗小儿惊风、夜啼失眠等……对于成年人中风、失声不语时,加入风痰药中也常有效。”常用剂量为3~6克,研末后可冲服,每次0.5~1克。
天南星具有苦、辛的味道,性温,且含有毒性。它归属于肝、肺、脾经。其主要功效包括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和散结,常用于治疗由风痰引起的癫痫等症状,是风痰的重要治疗药物。天南星中含有氨基酸和生物碱等成分,具备祛痰、镇静、抗惊厥和镇痛的效果,常与全蝎、天麻等药材配伍使用。推荐的常用剂量为3至10克,生药煎煮时需要长时间炖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