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医临床常用的灸法有四种:直接灸、悬灸、灸器灸和隔物灸。这些方法是通过点燃的天鹅绒对人体的穴位进行熏灸,以达到治病和养生的效果。
中医临床中常用的艾灸技术:
1、悬灸
使用艾绒制成的长条状圆柱艾条进行艾灸。点燃艾条后,将其悬挂在离施灸部位一定高度的位置进行加热,通常艾火与皮肤的距离约为3厘米。每次施灸时间为5到10分钟,目的是让皮肤感到温热,但不至于灼伤,出现红晕为适度。施灸时可采用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三种方法。
2、艾灸器灸
温灸器是一种艾灸工具,主要分为温灸盒、温灸筒和温灸杯等不同类型。它的优点在于可以牢固地固定在身体上,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且刺激效果较为温和。
3、间接灸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隔物灸”,是指在皮肤与艾柱之间放置某种物品后进行艾灸。常用的间隔物品包括姜、蒜、盐和药材等,因此分别称为姜灸、蒜灸、盐灸和药灸等。不同的间隔物品对应不同的治疗效果。
4、直接灸
这种圆锥体是用天鹅绒材料制作的,称为天鹅绒,直接用于点燃艾灸,作用于身体的穴位和疼痛部位。艾线通常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者如蚕豆,中者类似大豆,小者如麦粒,都是上下较大的圆锥体,方便平放和点燃。直接艾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无疤痕艾灸是指艾灸后不会留下疤痕,而疤痕艾灸则是指艾灸后皮肤出现化脓甚至结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