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养生网
一起养生网
中医了解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更新时间:2024-10-24 19:32:10  浏览:

七岁的小健原本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但在六岁时因一次感冒,开始反复出现干咳和眨眼的情况。曾经接受过“慢性咽喉炎”、“角膜炎”和“过敏咳嗽”等多种治疗,然而症状并未好转。随着时间推移,问题愈加严重,有时他会缩鼻子、歪嘴、摆头,有时又会缩肩、抬头挺胸、甩胳膊,甚至在课堂上也常常忍不住咳嗽并发出怪声,老师对他指责,同学们则嘲笑他。渐渐地,小健变得越来越内向,不再自信,害怕与同学们交往。今年年初,他来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多发性抽动症”。经过两个月的治疗,他的干咳等症状基本得到了控制,性格也逐渐恢复了以往的开朗。

多发性抽动症,也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通常包括眨眼、转动眼睛、皱眉、撅嘴、缩鼻、伸舌、张嘴、摇头、点头、伸脖、耸肩、抬头、用力吸气等。有些情况下,抽动可能表现出更为复杂的形式,如无意识地触摸物体、刻意做出特定姿势、跳脚、全身抽搐、转身、扭腰或蹲下等。发音抽动通常主要表现为清嗓、干咳、吸鼻、咳痰声、哼声、吠叫声和尖叫声等,也可能表现为多样化的发音形式,例如反复出现无意义的语音或粗俗语言。抽动症状在注意力集中、放松心情、心态良好时会有所减轻,而在入睡后则会完全消失。然而,焦虑、烦躁、情绪低落、易怒、受惊、过度兴奋、过度疲劳及感冒发烧等情况通常会加重抽动症状。由于症状多样且复杂,容易导致误诊。

多发性抽动症的具体发病原因仍不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围生期的影响(如分娩损伤、缺氧、早产)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如家庭不和、过于严格的教育和学业压力)有关。同时,儿童经历过度惊吓或经常感到焦虑也常常是发病的诱因。

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会有轻重不一的变化,呈现波动趋势。在青春期后,约有40%至50%的患者的抽动症状会自行减轻,25%至30%的患者症状显著改善。还有25%至30%的患者可能将症状延续到成年,甚至终身存在,但对学习和社会适应的影响一般较小。然而,儿童期的患者因行为异常,常常受到父母的责骂、老师的指责和同学的嘲笑,这对他们的心理和身体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害,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攻击行为、强迫症、自残行为、学习障碍以及不自信和焦虑等问题。

因此,多发性抽动症患者需要及时接受治疗,并坚持药物治疗与心理疗法相结合的原则。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服用药物,以控制症状。心理疗法包括心理状态调整和认知支持。此外,还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合理安排日常作息,避免紧张和疲劳,适当参与一些体育和业余活动,但运动量不宜过大。同时,应避免食用含有食品添加剂和咖啡因的饮品。 (王琼新)

王琼新,儿科主任医师,是全国知名的老中医学专家,具有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担任广东中医医院儿科办公室副主任。他擅长结合中医与西医的方法治疗儿童常见疾病及疑难病症,如多发性抽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癫痫、高热惊厥、夜惊、干咳、哮喘、肺部感染、反复感冒、食欲不振、严重便秘及腹泻等。在中医药治疗儿童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方面,他有深入的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商品广告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推荐商品广告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上传,如有版权等问题请发邮件到kefu-09#foxmail.com说明(把#替换为@),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温馨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