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化疗后骨髓抑制所表现的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腰膝酸软、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多梦失眠、烦躁出汗、发热及出血倾向等,通常将其归为“血虚”或“虚劳”等病症。化疗药物被视作药毒,对机体造成损害,可能导致气血双亏、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减弱,甚至直接损害骨髓精气,最终导致骨髓不足、肾虚、精气耗损。这样,机体的根本受损,造血功能失去来源,或者脾胃的运化功能受损,使得气血的生成无从而来。 考虑到骨髓的坚固性,气血来源于肾,生髓之气藏于肾中,而血精又通过中焦的气来提取和转化,血液因此而变得充盈,因此我们总结出这个病变主要存在于骨髓,并与脾肾关系密切。特别是脾肾虚损被认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气虚和精亏会导致血亏,而气虚也可能造成血瘀,进而引发多种变化。本病证往往以脾肾虚损为根本,毒瘀交结则为主要的病理环节。
中医在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方面,通常采纳健脾补肾、益气养血以及养阴生津等方法,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并根据不同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实现个性化治疗。近些年,也有学者提出使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应对放化疗后的骨髓抑制问题。
中医的十全大补汤能显著改善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使用加味的龟鹿二仙丹治疗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后的骨髓抑制,研究结果表明:在乳腺癌化疗期间结合使用加味中药龟鹿二仙丹,可以有效减轻化疗后的骨髓抑制现象,同时降低重组人集落刺激因子的使用频率,并且在防治化疗后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方面,效果明显优于鲨肝醇。此外,六君子汤经过加减调整后用于治疗宫颈癌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显示出六君子汤对提高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效果显著。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治疗中,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主要从健脾和补肾入手,结合各位医者的经验。健脾的中药包括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太子参、鸡内金、甘草、炒谷芽等;补肾的中药有熟地黄、当归、枸杞子、女贞子、补骨脂、骨碎补、龟板、鹿角胶、鹿茸、菟丝子等。同时,可配合具有养血和养阴作用的中药,如黄精、鸡血藤、阿胶、麦冬等,通过健脾补肾及养阴补血的综合治疗,针对化疗后的骨髓抑制取得了显著效果,并且副作用较轻,深受患者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