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过多和水中毒是由于机体摄入或输入的水分过多所导致的状况。这会导致机体内积水,进而造成血液渗透压力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加。水中毒又被称为稀释性低钠血症,但发生水中毒的情况相对较少。只有在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或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下,机体才会摄入过多的水分或接受过多的静脉输液,从而引起体内水分过多,进而导致水中毒的发生。所以,水过多和水中毒的原因主要是机体摄入水分过多或接受过多静脉输液所致。

1. 饮用或摄入过量没有电解质的液体
由于肾脏具有较强的水平衡能力,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过多的水时,一般不会出现水肿,也不会导致水中毒。然而,如果口渴中枢受到刺激,过度饮水或过度兴奋饮水,超过肾脏最大排尿能力(每小时1,200毫升)时,可能会发生水中毒,尤其是婴幼儿。由于婴幼儿的水和电解质调节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过度摄入无电解质的液体容易导致水中毒的发生。
2. 急性肾功能损害
当肾功能不全时,肾脏的排水能力会下降,这容易引发水中毒。尤其是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少尿期或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如果不控制水的摄入量,就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肾脏单位数量已经很少,无法排出每天的水负荷,所以即使摄入正常的水量,也可能会导致水中毒。
3. 过度分泌ADH(抗利尿激素)
ADH过多的情况可以导致肾脏的水分吸收增强,尤其是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中。这样一来,肾脏的排水能力就会下降。而当摄入的水量稍微多一点时,就会引发明显的水中毒症状。而这里所说的ADH过多,并非是由于血浆渗透压增加或者血容量下降等生理刺激引起的ADH分泌增加。相反,它是指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出现的ADH异常分泌。这种异常分泌的原因可能如下:
麦氏ADH分泌过多综合征(麦AIDH):通常发生在以下情况下:
下丘脑异常分泌抗利尿激素(ADH),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枢区域,中枢区域,中枢区域,中枢区域,中枢区域,中枢区域
其他因素:主要包括
身体疼痛、恶心以及情绪紧张,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弱、糖皮质激素不足、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的抑制功能降低、
咖啡和氯磺丙脲等药物的效果与渗透压和血容量无关。
特定的病理情况
心力衰竭、肝性腹水等疾病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进而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排水减少。如果此时增加水负荷,就会容易引起水中毒。使用抗利尿激素,有可能刺激口渴中枢,导致饮水过多,也有可能由于精神性饮水过多等原因,引发水中毒。
低渗性脱水时,身体处于缺水状态。但由于细胞内液增加,如果大量补充不含电解质的液体,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水进入细胞内,增加细胞外液量,引发水中毒。
根据水中毒发生的速度不同,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水中毒。通常而言,在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他们的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导致排水功能大大降低。这类患者如果水负荷稍有增加,就可能很快发生严重的水中毒,这被称为急性水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