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的配伍使用
芍药加桂枝
桂枝汤代表方。牡丹、桂枝各三两,《医宗金鉴》: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桂枝君芍药,是发汗中寓敛汗的目的;芍药臣桂枝,在和营中有调卫之功。” “牡丹配桂枝,桂枝出汗,散太阳之风,牡丹和营合以敛汗,使其不会散发太多,一散一收,刚柔相济,相互利用,以达到解肌表的目的,在不伤阴的情况下通阳。桂枝是辛温阳药,辛甘通阳;芍药酸甘化阴,营卫。戴北山《广瘟理论》云:“寒热并用。” 牡丹配桂枝,一阴一阳,相反,极尽和法之道。其类方有桂枝加芍药汤,治疗“太阳病,反之亦然,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太阳病应用解表,不要用下法,误用下法引起腹痛,用桂枝汤加牡丹,这里的牡丹主要是止痛。
芍药加甘草
代表牡丹甘草汤。从头痛到脚痛,你可以治疗所有的疼痛。程钟龄的《医学意识》说:“牡丹甘草汤治疗腹痛如神”,各种腹痛,包括妇科腹痛、内外科腹痛、神经科腹痛、精神疼痛、肢体疼痛、头痛、脚痛,可用于止痛。该处方包括牡丹甘草附子汤,用于治疗阴阳缺乏经络失养。
原来这方面是治疗阴虚引起的足挛急,如果阳虚引起的足挛急可以用桂枝、附子等。 现代临床甘酸化阴缓急止痛广泛应用于各种系统的疾病中,无论是表面疼痛还是内部疼痛,无论是平滑肌肠痉挛、肌肉疼痛还是神经痛。现代临床报道牡丹可用于腓肠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血管痛等。作者曾治疗一腹型癫痫患者,重用牡丹至45克,佐以甘草控制癫痫发作。实验研究表明,牡丹甘草汤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牡丹甘草比例为2:1。如果用生甘草代替方中的烤甘草,镇痛作用就会消失。
芍药加大黄
代表方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既有寒热交往,又有阳明内脏实痛。小柴胡汤加入苦涩、大黄,加重芍药剂量,芍药既能排便,又能止痛。其类方有柴胡加芒硝汤,治疗少阳经阳明腑实证,其大便干结较为严重,芒硝咸寒软,通便效果较强。大柴胡汤可治疗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肠胃炎、胆道蛔虫、胆石症、痢疾等。牡丹可以重复使用,因为胰腺炎疼痛严重。大便通畅,胆汁排泄顺畅,可缓解胰管水肿和痉挛。实验表明,大柴胡汤能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具有抗炎、利胆、解痉的作用。
芍药加附子
代表牡丹甘草附子汤,针对寒性腹痛。腹痛属阴阳两虚者,牡丹甘草加附子一起使用。我曾经治过一个病人,夏天怕热,但是肚子怕冷,一冷就疼。用牡丹甘草和附子,效果很好。南方医生夏天不敢用干姜、附子、肉桂。笔者发现,夏季用干姜、附子、肉桂、阳光治疗冷饮、空调引起的胃痉挛、肠痉挛、腹痛、腹泻效果很好,但剂量应适当停止。若有热郁、寒痛,黄连可与干姜、肉桂一起使用。《黄帝内经》说春夏要养阳,春夏要保护人体阳气。为什么?春夏最容易损伤阳气。人体新陈代谢,气化功能依靠阳气温暖推动,保护阳气,非常重要。因此,牡丹、甘草甘酸化阴、附子、甘草辛甘通阳、一阴一阳,两者相互制约,相反,对胃肠道疾病有很好的效果。临床应用于治疗外感汗多阳虚恶寒者,或治疗风寒湿痹阳虚弱关节酸痛者,或肠痉挛、腓肠肌痉挛等。
芍药加黄芩
代表方黄芩汤。治疗太阳少阳合病,如夏季炎热的邪恶,容易腹痛、腹泻,用牡丹、黄芩,如有轻微寒邪,加肉桂、干姜,效果很好。黄芩汤是下利的祖方,黄芩清热治利,芍药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可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慢性肠炎、胃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等。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苷具有非常明显的抗炎、解痉、镇静、止痛作用。笔者认识到,黄芩、黄连、干姜、肉桂的治疗不会太苦太冷,也不会太热太阴。相反,它们相互补充,相互补充。
芍药加半夏
半夏生姜汤代表黄芩。《伤寒论》:“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汤,呕吐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芍药、甘草、半夏、生姜,这是太阳少阳合病的变证。笔者认为,辨六经就是辨病,然后辨经证、内脏证、变证、坏证。《伤寒论》是一部医案,六经病讲了六种病。六种疾病中有经证和内脏证据,这是我们现代的辨证论治方案,然后如何处理变证和坏证据。可以说,这是辨证与辨证相结合的典范,因此可以表明人们遵守规则。
芍药加当归
当归芍药汤代表方。具有养血和营养作用,《金匮要略》治疗妊娠胎动不安,辨证属于肝脾不和。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应少用,川芎具有活血作用,应注意。芍药养肝养血,缓急止痛,当归养肝养血。有安胎和营止痛,对妊娠胎动不安有腹痛的,用当归芍药汤。另一方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妇女怀孕时,宜服当归散主之。“如果妇科胎位不正确,如加川断、妲己、桑寄生、大腹皮、苏叶、陈皮等。;加川断、妲己、桑寄生、锶麻根等。;功能性子宫出血加茜草、鹤草、蒲黄炭等。
芍药加柴胡
代表四逆散。由于气机被阳气抑制,气机不畅,导致四肢抽搐。四肢厥冷不是虚证,而是实证。仲景书中的厥症是实证,一是气机不能伸展,外邪侵犯,气机不畅,四逆散。若外邪侵犯导致上下不畅,上下气不想顺接,用三承气汤。甘草、甘实、柴胡、芍药用于四逆散疏理气机,是调理气机的祖先。柴胡疏肝解郁,透达郁阳,芍药痛泄破结,通络止痛。四逆散现代临床用于治疗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肝炎、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胃炎、便秘、月经不调、乳腺炎等。
芍药加枳实
代表方志实芍药散。《金匮要略·妇人篇》中提到,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桔实牡丹散主之。产妇腹痛,法当芍药散。用芍药理气缓急止痛。要烧黑,芍药要等分。气滞血凝、恶露、产后抑郁腹痛的临床有效。《金匮要略·疮痈》有排脓散(志实、芍药、桔梗等)。),现代治疗疖痈及各种无名肿块有一定疗效。
根据笔者的经验,白芍加川芎治疗各种原因的头痛,包括三叉神经痛,效果很好。牡丹可用30~50克,川芎可用12~30克。白芍加防风,治疗各种过敏性结肠炎,这是治疗疼痛和腹泻的重要方法,对肠易激综合征有很好的效果。白芍和赤芍一起用,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促进血液循环,滋养阴柔肝。白芍加胡椒,治疗上腹痛,脾胃病用得更多。牡丹加黄连,腹痛腹泻,是黄芩汤的用法。牡丹加白术,治疗腹痛、腹泻。白芍加木香、槟榔,治疗腹痛、腹泻、内急后重。用于直肠炎、乙状结肠炎或结肠癌手术后后遗症。治疗胃寒腹痛的白芍加干姜。治疗便秘效果好的白芍加麻仁。
赤芍的运用
以上重点是白芍的功效和配伍应用。现代赤芍主要用于以下三种情况:①赤芍与生地、丹皮合用,清热凉血解毒,如犀角地黄汤,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温病热毒深入营血,血热妄行,出现吐血、出血、斑疹、舌江刺痛。作者对糖尿病足、丹毒、亚急性甲状腺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②红芍与桃仁、红花同用,活血化瘀,通畅血脉,治疗经闭痛经。③赤芍与金银花、菊花同用,清肝热,风热,治疗风热头痛。
芍药的剂量
仲景在54个牡丹处方中注明剂量为42方,329方,22方,62、52、42方。桂枝汤用于调和营卫,当归四逆汤用于养血养阴,当归牡丹散汤用于止痛。在古代和现代,剂量不同,一般剂量为9~15克,***可以稍微增加疼痛,特别是严重疼痛,如三叉神经痛、血管疼痛、腹部癫痫、坐骨神经痛等,可以使用30~60克。加甘草不仅能增强缓急止痛作用,还能监测其阴柔性,无副作用。
用芍药禁忌
胸阳不足引起胸满、惊悸、卧起不安的禁忌,如胸痹桂枝生姜枝实汤、乌头赤石脂丸无牡丹等。胸痹的主要原因是心阳微,阴邪优越,所以阴药慎用。相反,胸阳不振,不需要白芍,可以用赤芍。如真武汤,方后有句话,如果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2两。真武汤本身用于肾阳不足、阳虚水引起的水肿,不适合使用阴药。
芍药的炮制
仲景没有加工牡丹。现代炒白芍加水炒,酒白芍加酒炒,醋白芍加醋炒。酒白芍止中寒腹痛,醋白芍止血止血,土炒白芍,健脾止血。《药性切用》:“泻火生用,敛阴炒,酒炒血,醋炒止血。”总结得很好。张锡纯在《医学中参西录》中生用牡丹,反对过度加工。
病案举例
女,56岁的季某某。有多年偏头痛史,常发作,特别是在月经期间或过度疲劳时。近期更年期,头痛发作频繁,伴潮热出汗,烦躁易怒,心烦意乱,睡眠不好,胸闷叹息,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来诊时头痛严重,呕吐2次,头晕不支,舌质微红,苔藓微腻,脉来微数。患者经常服用西药止痛药来缓解头痛,所以胃经常不舒服。这种心火旺,肝阳亢,阴分亏。治疗清心火、平肝阳、滋肾水、止头痛。处方:知母12克,黄连6克,栀子12克,天麻12克,赤白芍20克,珍珠母30克,麦冬12克,玉竹12克,柏子仁15克,女贞子15克,远志9克,7剂。药后头痛略有缓解,不再呕吐,上白芍改30克,羚羊角粉加入***×2(早晚冲服2次),14剂。三诊头痛平定,潮热汗出好转,睡眠改善,再滋水涵木,清心安神。12克生熟,12克知母,6克黄连,12克天麻,15克赤白芍,30克珍珠母,12克麦冬,15克柏子仁,15克女贞子,15克酸枣仁,12克藿苏梗,14剂。随访:头痛在过去的六个月里没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