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刚刚过去,天气变得干燥炎热,防止中暑仍然非常重要。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湿度也开始减少。立秋过后,防止肺部干燥成为重点。南方的人们不要急于增加体重。龙惠珍指出,养生必须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注意。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随着这个节气的到来,天气逐渐从炎热变为凉爽,湿度也逐渐减少。人体的生理活动也会从夏季的充实向秋季的收获过渡。
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门诊的负责人龙惠珍表示,立秋过后,天气干热为主,预防中暑仍然是重点。然而,昼夜温差增大,需要注意温差的变化。同时,秋季是肺脏的主要季节,所以在秋季要特别防止肺部的干燥。在饮食方面,以补充水分和滋润肺部为适宜。当然,养生保健不是一概而论的,一定要因人而异。
立秋之后要注意保护肺部避免干燥尽管今年立秋已经开始于8月7日,但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只有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低于22摄氏度才能算是真正进入秋天。初秋时仍然会有夏季的高温,而且天气晴朗,降雨较少,造成气候干燥。此时,人们可能会感受到温燥的特征,这会使人体的津液受到损害。
入秋之后,天气逐渐从炎热转向干燥,而秋季是肺部的主要季节,因此保护肺部免受干燥的影响非常重要。龙惠珍说,干燥是秋季的主要特点,而肺脏是相对脆弱的器官,对寒冷和炎热都不耐受。由于肺脏与外界通过鼻子相连接,所以很容易受到秋季干燥的伤害,出现口干、嗓子干、干咳等症状。
为了防止秋燥症状加重,她告诉记者,立秋后的饮食要尽量少吃辛味的食物,比如葱、姜、蒜、韭、椒等,也要少吃烧烤。同时,可以多吃一些芝麻、蜂蜜、荸荠、葡萄、萝卜、梨、柿、莲子、百合、菠萝、香蕉、银耳、乳制品等柔润的食物。比如可以煮一些百合莲子汤、百合稀饭,这些都既方便又美味,而且立秋后食用对身体健康有益。
需要注意的是昼夜温差尽管我们刚刚迎来了立秋,但天气仍然干燥炎热。然而,龙惠珍提醒我们要注意秋季昼夜温差,做好防范工作。
即便是在立秋之后,长夏渐退,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越来越大。也许白天还是炎热的太阳天,但是到了晚上,会有一丝丝凉风袭来。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防止由于昼夜温差引起的感冒等疾病。
俗话说,春天要保暖,秋天要冷冻。尽管目前天气依然炎热,但随着立秋的临近,秋天也已经不再遥远。龙惠珍强调,进入秋天后,我们需要锻炼自身抵御寒冷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有古语“冻九捂四”的说法。她指出,这里的“冻”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定不加衣物,而是根据个人的体质,适当地增加衣物。特别是到了晚上,气温下降得很快,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免受寒冷的侵袭,以确保身体健康,并提高自己的抵御寒冷的能力。
秋天养生的重点在于保养阴气春夏季节,人体的毛孔会扩张,阳气也会活跃起来。
以外放为主,但是在秋冬季节,需要注意阳气的收藏。因此,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在秋季,运动应以静为主,不宜进行过于激烈或出汗过多的运动,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相对静态的锻炼。对于老年人来说,太极、舞蹈和散步等都是非常适宜的运动方式。
除此之外,尽管秋冬主要注重养阴,但也不能忽视对肺气的舒展,所以早睡早起是非常必要的。早睡是为了更好地积累阴气,而早起可以让肺气得到舒展,有助于预防肺气干燥。
不要着急增加体重了,南方的朋友们。要养生必须注意个人的差异
各地的人们在养生方面存在差异。例如,从古至今,到了立秋就有"贴秋膘"的习俗。然而,"贴秋膘"适合于北方,而南方则不适合。北方人之所以"贴秋膘",是因为夏季炎热导致胃口不好,很多人因此变瘦,人们称之为"苦夏"。而立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所以人们选择在"苦夏"之后的立秋这一天来"贴秋膘"进行补充。然而,南方立秋过后天气仍然炎热,人体的脾胃功能相对较差,如果南方人"贴秋膘",反而会增加脾胃的负担,不利于身体健康。这就是地域的差异,人们的养生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尽管大家都是南方人,但养生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中医认为,人体有9种不同的体质类型,而且很多人可能表现出两种或更多种体质的混合情况。即使是同一种体质的人,也可能显示出不同的身体状况,所以养生不能盲目跟从。举个例子,有些人的体质偏热,所以即使秋季坐在凉石凳上也感觉不到异常。然而,有些人的体质偏寒,可能一坐在凉石凳上就会感到寒气侵入体内,导致生病。这就是由于体质差异所引起的区别。
龙惠珍强调,中医注重阴阳平衡,养生的关键在于使身体保持平衡状态,并且能够达到自身的最佳平衡状态。这种方式是最适合个体的养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