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有三百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所有死因的百分之四十,心血管疾病是中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以下是笔者列出的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十三个预防误区:

错误观念1:冠心病和高血压只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许多年轻人认为心脏病和高血压是属于老年人的疾病,与他们自己无关。并非如此的现实。在我国的中小学生中,仅6~18岁年龄段的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已经达到了8%。当然,这部分高血压是由其他疾病引发的。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来说,应该定期检测血压,尤其是30岁之后。这样可以在早期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并且纠正导致高血压的饮酒、食盐摄入过多等不良习惯。那么,冠心病是什么?冠心病是由于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疾病。这个过程在青少年甚至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当然,只有血管受到明显狭窄,或者出现急性血栓时才会有明显的症状。受到遗传、饮食、生活习惯、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患病年龄也会有所不同,有些人终其一生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然而,目前许多年轻人患有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甚至有人因此丧生。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年轻是一种巨大的财富,但并非保险柜,如何善加利用这份财富,还取决于个人!
错误观念2:很难得有机会运动一下,就要运动量大一点
现代很多人面临工作压力大,持续过劳,没时间运动。在偶尔抽出放松的时间后,会想到“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前往健身房练习,或者挑战爬山。他们认为这对身体有益。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种做法存在更大的危险。近期国内发生了两起企业精英在健身房运动时猝死的案例,令人震惊!这些人长期承受工作压力,体力被透支,疾病已悄然降临,随时有爆发的危险。一旦进行高强度运动,超过身体承受能力,发生意外也就不足为奇。运动后有些气喘,微微出汗,能够轻松交谈,说明运动强度适中。若活动后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大量出汗、明显疲劳、头晕等不适症状,说明运动过度。
错误观念3:认为心绞痛可以忍受,尽量少服药
许多冠心病患者在平时感到心绞痛时往往忍耐着,尽量避免用药,他们认为经常使用药物后可能会失效。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心绞痛的急救药物,例如硝酸甘油等,只有在长期且频繁使用时才会导致耐药性。若间断服用,每天服用3到4次,并不会引起耐药性。另外,如果在心绞痛发作之际提前服药治疗,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减轻心肌损伤,减少急性心肌梗塞的风险。
错误观念4:患急性心肌梗塞时更愿接受药物治疗,而非手术治疗
一些冠心病患者对于新技术和新疗法了解较少,他们觉得手术存在风险,因此在紧急情况下不愿选择最佳的紧急介入手术,可能会错失救治机会,甚至失去生命。实际上,冠心病介入治疗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它为冠心病提供了另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冠心病介入治疗创伤小,效果很好。然而,一些资料显示,仅有30%的急性心绞痛和急性心梗患者发病后6小时内接受了紧急介入手术;而高达7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因为各种原因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所以,冠心病患者需要改变这种认知误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接受介入治疗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错误观念5:冠心病植入支架手术一切顺利
经常出现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在接受支架手术后,症状通常会迅速缓解,体力活动也能逐渐恢复。因此,有些人错误地认为支架植入后就没有问题了。实际上,支架治疗只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它可以改善局部血管狭窄,减轻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然而,由于冠状动脉硬化的存在,狭窄可能会在其他部位出现,因此冠心病的风险依然存在,也就是说冠心病并没有被彻底治愈。此外,一些患者可能存在多种血管病变,在支架只植入在一些关键位置的同时,其他狭窄的区域可能并未实施支架植入。所以,即便接受了支架手术,也不代表事情就此解决。同样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根据医生的建议持续服用药物进行治疗。
错误观念6:血脂检查结果正常,无需使用降脂药物
有些病人血脂在正常范围内,然而医生却开了降脂药,他们觉得这是药物滥用。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近年来,国内外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即使血脂检测结果在正常范围内,也并非必然不需要治疗,关键在于个人情况。
错误观念7:当血脂正常时可以停止服药
高脂血症是血脂代谢失调的一种疾病,和高血压一样是终身性疾病。服用降脂药可以长期控制血脂在正常范围内,但不等于治愈高脂血症。停药后,血脂很快就会再次上升。在治疗高血压时,如果血压长期稳定,可以尝试减少药物剂量和种类,以最少的药物和最低的剂量维持目标血压。关于降脂药物,没有证据表明在血脂达到标准后可以减少或停止药物。临床观察表明,达标后减少降脂药物容易导致血脂的反弹。同时,减少药物也可能影响患者坚持降脂治疗的信念,不利于保持长期疗效。所以,除非出现严重或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等特殊情况,不应减少或停止降脂药物。
错误观念8:降脂药会有严重的副作用,最好尽量避免使用
许多患者担心降血脂药物副作用大,对肝脏和肾脏有毒。他们觉得如果血脂较高且没有症状,最好不要服用降血脂药物。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的患者都能很好地耐受,通常只有0.5%至2.0%的个案会出现肝酶水平升高。这些人的转氨酶常常在药物减量后降低,如果再次增加剂量或更换同类型的药物,则转氨酶通常不会增加。如果患者,特别是正在使用联合药物的患者,肌酸激酶(CK)的值高出正常范围的两倍以上,就应该仔细考虑减量或停药,进行随访,直到症状消失,CK恢复到正常水平,才能重新开始治疗。另外,是否使用降血脂药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权衡利弊后做出决定。如果一个人有冠心病风险较高,服用他汀类降脂药会带来很大好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支持我们使用这种药物的机会肯定会增加。
错误观念9:高血压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仍然需要及时治疗
通常情况下,大约有50%的早期高血压患者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症状,这种高血压实际上具有更大的潜在危险!对于有症状的患者,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对于没有症状的患者,由于个体差异对高血压的敏感度不同,因此常常忽视治疗。然而,高血压的危害并不会因是否有症状而消失。许多人在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脑出血等时才寻求治疗,而此时为时已晚。因此,一旦确诊为高血压疾病,就必须认真接受治疗。
错误观念10:挑食
许多人目前喜欢去餐馆吃饭。根据2002年进行的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中国15岁及以上的居民中,有四分之四的人每天都在外面用餐,品尝辣、麻、酸、甜的美食。此外,有很多人认为,治愈重病后身体因失血和虚弱,需要大量进补,会向患者灌输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他们甚至把这样做美化为:“生活如今好了,可以随心所欲地享用美食。”
这是很常见的一个误解,就是一般百姓吃饭的时候容易发生。饭店里的菜一般很油腻,口感咸辣,吃得太多对健康不好。外出就餐的频率越高,身体内脂肪含量就会增加,会导致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问题。应该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尽量在家里吃饭。在家烹饪时,要注意控制食用油和盐的用量,不要多吃油炸食品。
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导致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原因。超重、喜欢食盐、吸烟和饮酒的人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因此,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角度看,不宜随便吃东西,而应该根据需要合理饮食。
错误观念11: 饮用红酒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医学证据显示,适度饮酒有助于提高对心脏有益的良好胆固醇水平,减缓胰岛素抵抗,降低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具备一定程度的心脏保护效果。然而,饮酒并非仅限于饮用红酒,心脏保护效果与酒类种类并无关联,更关键的是饮酒方式。定期适量饮酒对健康有益,而不规律的暴饮暴食则造成更大危害。在心血管方面,尽管酒精带来好处,但临床医生更关注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医学研究表明,酒精与口腔、咽喉、食道、结直肠和乳腺癌等癌症紧密相关,特别是女性乳腺癌与饮酒无阈值关系,即使适量饮酒都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与饮酒量和频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