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形状补充形状,用污秽补充污秽,简单来说就是“吃什么补充什么”,这是古老的食疗理论,至今仍然具备一定影响力。其核心观念是通过动物的内部器官来治疗人体对应器官的疾病。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仍有其合理之处,但“吃什么补充什么”不应被机械理解,也不能随意使用。否则,将可能危害健康。
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入,器械疗法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进一步证明了用脏补的科学依据。通过从动物胰腺提取的胰岛素能有效治疗糖尿病,从猪肝提取的猪肝核糖核酸可用于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转延性肝炎。此外,许多动物胆汁中的胆酸钠和氢胆酸等成分,具有显著的胆囊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以及胆囊切除后综合症等病症。
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只要感到胃痛就必须吃猪肚,或者有心脏病就一定要吃猪心,有性功能障碍就要吃什么动物的鞭子,甚至骨折了就要喝骨头汤……每个人的具体病症表现各异,治疗和食疗的方法也不同,因此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肝补肝:不适合高脂血症患者
许多人相信动物肝脏对肝脏有滋补作用,但专家对此并不完全认同。
专家表示,食用动物肝脏并不能直接改善人体的肝脏健康。尤其对于肝病患者来说,尝试通过食用动物肝脏来治病不仅无效,反而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例如,脂肪肝是由于脂肪代谢异常造成的,而病毒性肝炎则是由病毒引发的肝脏损伤,这类疾病通过食用动物肝脏是无法治愈的。
专家指出,根据中医理论,肝脏的作用非常明显。这是因为猪肝富含维生素A,能够帮助改善视力。适量摄入动物肝脏确实对视力有一定益处。然而,对于高脂血症患者来说,猪肝并不适合食用。动物肝脏胆固醇含量较高,像是火上加油,营养学家建议高脂血症患者应避免食用动物内脏。
2、用血滋养血,有一定的效果
血液是维持人体基本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民间常利用各种动物血液来治疗贫血和血虚,这种食疗方法值得推广。铁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主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动物血液中富含丰富且易被吸收的血红素铁。
黑木耳、海带和芝麻等食物中铁的含量也相当高,但它们所含的是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低于10%。相比之下,猪血的铁含量最高,每100克猪血中含有44.9毫克铁,适合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食疗选择。此外,猪血的蛋白质含量也很丰富,其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求相近,容易被身体吸收,非常适合消化功能较弱的老年人和儿童食用。
3、吃鞭可以增强功能:心理影响
食用动物的鞭被认为能够增强性功能,但专家指出这是一个误区。性功能与性激素密切相关,而性激素的合成依赖于胆固醇。因此,适量摄入胆固醇可能有助于性激素的产生。动物的睾丸和鞭主要是负责产生性荷尔蒙和充血的海绵体,认为食用这些部位能够提高性功能的观点,更多的是心理影响而非实际效果。
4、脑补脑:并不完全正确
专家表示,关于“脑补”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猪脑属于高胆固醇食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脑部发育。然而,对于高血脂和动脉硬化等疾病患者来说,过量摄入高胆固醇食物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引发中风等心脑血管问题。
专家指出,食用鱼头和鱼肉更有助于补脑。这是因为鱼头和鱼肉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丰富的微量元素,同时还含有脑磷脂、卵磷脂和胆固醇等,都是人脑所需的重要营养成分。而鱼脑相比羊脑、牛脑和猪脑,更为出色的是其富含DHA和EPA。
日常饮食中,核桃和黑芝麻等食物对“补脑”有帮助,可以适量增加摄入。
5、以肾来补肾:这种说法不正确
关于“以肾补肾”,专家指出,许多人对此存在误解。对人体而言,动物肾脏被认为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肾球细胞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适量食用对营养补充是有益的。
食用动物肾脏并不能直接影响人体肾脏,和食用动物肝脏的效果类似。实际上,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如尿毒症患者,应限制营养的摄入。动物肾脏的胆固醇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可能会增加肾脏的负担,进一步加重肾功能的恶化。因此,专家建议肾病患者应避免多吃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肾脏等食物。
6、喝骨头汤补钙,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吃什么补什么,喝骨头汤补钙”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骨头中的钙在汤中释放的量非常有限,10千克的排骨熬成的猪骨汤中,钙的含量还不到150毫克。有研究显示,一碗骨头汤大约只含有2到3毫克的钙。按照成年人每日需要800毫克钙的标准,估计需要喝300到400碗骨头汤才能满足身体对钙的需求。
7、随意使用形补形的方法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动物的肝脏和肾脏是主要的解毒器官。无论是外部进入的毒素还是体内生成的毒素,经过肝脏和肾脏的处理后,都会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或者变为易溶解的物质,随着胆汁进入肠道或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脏,最终通过粪便和尿液排出。然而,长期大量摄入这些毒素对健康是有害的。
中医所指的器官与现代解剖学的器官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中医中,心脏不仅与心主神明有关,还与神经系统和思维相联系,而其主导血脉的功能则与现代解剖学中的循环系统相对应。因此,中医的器官概念与我们现在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补养方法时,必须根据症状来判断其适用性。如果盲目地以形补形,无论症状如何,都可能导致无效的补养,甚至加重病情,影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