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的到来不仅意味着雨水的开始,也意味着降雨量的增加。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白雪纷飞的寒冷逐渐消失,替代而来的是春风拂面、融化的冰雪,潮湿的空气和温和的阳光。雨水的日子已经来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养生呢?有哪些养生方法?让我们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迎接春季的到来,天气渐渐变暖,雨水给农田带来了肥沃的养分,是一个非常繁忙的时期。春季是一年的重要时刻,我们要如何善用雨水。对于农民来说,雨水是管理小春、备耕大春的关键时期,而对于我们个人的生活,也充满了新的希望。
雨水节气的关键在于调养脾胃。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脾胃的强弱对寿命长短有重要影响。明代医生张景岳指出土气是万物生长之源,胃气是养生的核心。胃强则人强,胃弱则人弱,有胃则人能生存,没有胃就无法生存,养生者要从脾胃抓起。在五行和五脏关系中,五行的土与五脏中的脾对应着。《图书编脏气德》指出,养脾即是养气,也是养生的关键。可见,脾胃的健旺是人们保持健康长寿的基础。
为什么说春季与肝脾有关?在中医学中,五行理论用来解释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肝属木,木性柔直,具有生发的特性,喜欢条达恶抑郁,有疏散的功能。脾(胃)属土,土性厚实,有生化万物的特点。脾胃有消化谷物、运送营养和精微的功能,是气血生化的根源。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中,木旺则克土,也就是说肝过旺会克制脾,肝木过分疏泄,这会导致脾胃虚弱。两者都是肝克脾。《难经》中说,逆传即肝病传脾。所以,在春季养生中,我们既要注意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
中医学将脾胃称为水谷之海,因为它有助于气化生血的功能。脾胃是人体机能活动的基础,包括营卫、气血、津液和精髓等物质都是从脾胃中产生的。只有当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时,脏腑功能才能强健。同时,脾胃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核心,只有脾胃协调才能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持生命活动的平衡。人体活力是健康的基础,而脾胃则是活力的基础。元代著名医生李东垣提出了“脾胃伤元气衰弱”的观点,认为元气的衰弱是生命力下降的原因。在他的《脾胃论》中,真气又称精神,是先生的精神,没有胃气就无法滋养精神。他还指出,内伤脾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这说明脾胃虚弱是各种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
《本草衍义总论》提到,善于养生的人注重内在的养护,而不善于养生的人则注重外在的养护。注重外在的人追求快乐、满足和贪欲,却不知道外在的满足实际上会导致内在的虚弱。善于养护内在的人,通过使内脏器官安定和谐,三焦各司其职,饮食合理适宜来达到养护的目的。因此可以知道,脾胃是生命和健康的根本,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脾胃的保养。现代医学的实验证明,调理脾胃可以有效地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防衰老的作用。
要调养脾胃,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当的饮食调节、药物调养和合理的作息安排。
饮食调理: 春季气温转暖,虽然风多物燥,常导致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嘴唇干裂等问题,所以应多吃新鲜蔬菜和多汁水果来补充身体水分。春天是一切生机萌发的季节,阳气逐渐升旺,所以不要摄入油腻的食物,以免助长阳气势头过盛。否则,肝木生发过多会损伤脾土。唐代养生学家孙思段落在《女儿方》中说道: 春天的七十二候中,忌酸味,养护脾气。在五行中,肝属木,味道是酸,脾属土,味道是甘,木克土。因此,春天的饮食要少摄入酸味食物,多摄入甜味食物,有益于养护脾气。例如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春菊、春笋、山药、土豆、芋头、萝卜、菱角、甘蔗等食材。
《女儿月令》:一月应该食用粥类,其中地黄粥被认为是补肾的良药。(用150克新鲜地黄,捣成汁备用,用50克洗净的粳米和适量的冰糖加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成粥后,倒入新鲜地黄汁,用文火煮20分钟即可。)另外推荐防风粥,可帮助消除四肢风寒。取防风部分,煎汤后煮成粥。还有紫苏粥,取一份紫苏,炒至微黄,带有香味后,煎汁煮粥。不要食用生冷的杂食,以免伤害脾胃。
在进行药物调理时,我们应该考虑到脾胃的升降生化功能,采用升发阳气的方法来调补脾胃。可以使用一些药材,如沙参、西洋参、决明子、白菊、头乌粉,或者服用补中益气汤等药方。
精神摄影:愤怒、悲伤、恐惧等情绪都会对精神造成伤害,因此在进行精神摄影时需保持冷静,不要随意行事,注重精神的培养。
调节起居劳动:要经常适应生活的变化,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的时间。也就是说,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保护自己的生命力,使生活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季气候的变化而调整,以保持脾胃健康,养护后天之气,延长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