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即将结束,进入了霜降节气。霜降节气意味着草木枯黄,霜结成冰。随着节气的转变,温度逐渐下降,温差不断增大,寒冷的天气开始到来。这种天气容易引发许多慢性疾病,特别是那些已经存在以下疾病根源的患者。因此,他们应该特别注意预防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血管疾病
随着气温的降低,老年人不太喜欢运动时可能会出现腿部疼痛和肿胀的症状。许多人可能认为这是感冒的表现,但实际上这可能是老年人下肢血管疾病的症状。
尤其是当出现下肢动脉硬化堵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情况时,其症状与关节炎非常相似,很容易被患者误认为是关节炎的症状。然而,如果出现疼痛、冷感以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时,建议最好去医院进行骨科或普通外科的检查。
专家表示,这两种血管疾病可能会导致下肢供氧不足、疼痛、下肢感觉冰冷、皮肤颜色改变、感觉减退、溃疡或恶化。用来进行检查的方法包括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核磁共振等。
关节炎
寒冷天气是引发关节炎的一大主要因素,尤其是风寒湿瘫型关节炎患者会在气温下降时经历更严重的疼痛、肿胀和关节僵硬症状。而且,有些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也更容易出现复发的情况。
专家建议:对于患有关节炎、腰椎和颈椎疾病的患者,在天气变冷时要特别注意保暖。骑自行车的人可以考虑戴上护膝和护肘来避免关节受凉。同时,多晒太阳并适度进行功能性锻炼也对关节的健康有帮助。
高血压
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寒冷刺激会激发交感神经,使毛细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再次发作。
专家建议如下:首先,要适度调整衣物的增减,以防受凉;其次,要适时增加体力活动,并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再次,患有高血压的人要定期测量血压,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最后,要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选择低盐食物,戒烟限酒,并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
老年人如果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以备发病时方便及时服用。
脑出血
研究发现,当气温降至零下5℃时,每百万人中的中风死亡率每天高达4.8人,而在17℃时的死亡数仅为3.2人。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急剧收缩,血压上升,进而使本已脆弱的脑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同时寒冷还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引发脑栓塞。
专家建议:中老年人在寒冷的天气里,如果平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一定要注意保暖。可以及时增加衣物和保暖设施来保持身体的温暖。另外,在睡前可以用热水泡脚来促进血液循环。
当出现胸闷、头晕、嗜睡、单侧肢体麻木的症状时,患者本人应该高度重视,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肛肠病
当天气变冷时,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人们喜欢吃辛辣的食物,尤其是男性喜欢喝些白酒来取暖身体。然而,如果没有适当控制,很容易导致内痔出血或肛裂等肛肠疾病的发生。
专家提醒:在饮食上要适度,减少高蛋白、高脂肪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尤其要少喝烈性酒;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增加日常规律的体育运动。
如果出现不适应,应尽快就医,切勿认为只是有一点出血没有关系,只要坚持下去就好。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