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养生网
一起养生网
跟着圣贤,在日常行为中学养生
更新时间:2023-12-15 22:20:49  浏览:

“治未病”一词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其中有一句“圣人治来病不治已病”,这句话的意思是智慧的人注重预防疾病,而不仅是治疗已经患上的病症。

根据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的分类标准,"治未病"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要重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也被称为无病防病或无病先防。

指的是在人体发生疾病之前,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身体素质,保持健康的心态,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同时要灵活适应外部环境,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病因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既病防变”,也就是说,要及早治疗疾病,防止病情恶化。

古代人称之为“瘥后防复”,指的是疾病尚未完全痊愈,仍处于康复阶段,但尚未根除病根,容易因为调养不当而导致旧病复发或者引发其他疾病。因此在疾病恢复前采取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另外,有时指的是虽然疾病症状已经消失,但由于治疗未能完全彻底,病根仍潜伏在体内,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诱发,导致旧病复发。因此需要采取防治措施来阻止疾病的进展、变化或再次复发。

“病情一旦发现就要及早治疗”,这个理念主张在身体出现疾病后,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便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尽早根除。

“上医治未病”是中医学的至高境界。如果等到身患万病时再去治疗,就像口渴时才去挖井,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可能无法治愈。

孙思邈曾经对从事医生职业的人说:最优秀的医生应该懂得引导人们在身体健康时就关注预防疾病,注重养生,保持健康。而中等水平的医生则应该能够准确捕捉到疾病来临之前,担心疾病的发生,注重早期干预,避免疾病的发生。一般水平的医生则专注于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然而等到疾病发生后再进行诊治就会变得困难重重。

朱震亨是元代著名医学家,号丹溪。他在古书《丹溪心法》中提到:“因此,已经生病而后治疗,这是医生应循的方法;而预防疾病,及早治疗,这就是摄生的原理,也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养生之道。”这里的“摄生”指的是养生。

经过长期的医学研究,著名的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发现,在健康因素中,医疗条件只占8%,而生活方式占据了60%的重要性。在生活方式中,合理的膳食占13%的比重,而心理平衡则占据30%。从健康的角度来看,精神因素是最重要的。良好的心态可以维持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力的最佳状态。基于以上理论,现在有了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心理养生。

有科学家认为,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主题和概念。每个人都应该主动适应自然规律,增强身体素质,在未患病的情况下积极进行预防,避免走向疾病状态。这一阶段对生命质量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该调动自身的本能,学习一些基本的健康知识,照顾好自己,早期预防疾病的发生,或是在患病初期就寻找方法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身体素质将大大提高,社会医疗成本也会得到大幅度降低。

中国的古代智者、医家和保健专家都非常重视心灵调养,并有许多深刻的论述。如果我们遵循圣贤的思想,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在其中寻找有益的元素,渐渐形成个人的日常行为准则,就可以实现预防疾病和保养身体的目标。因此,有专家说:“要想长寿健康,自己占了九成。”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商品广告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推荐商品广告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上传,如有版权等问题请发邮件到kefu-09#foxmail.com说明(把#替换为@),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温馨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