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是立冬,它标志着冬天的开始。在这一节气中,人们有许多传统习惯。想了解关于立冬的习俗吗?包括吃饺子、冬泳、进补和庆祝冬季的活动等。请看下文,了解更多关于立冬的习俗。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标志着冬天的正式开始。在立冬这一天,人们有着一些特定的习惯和传统。 首先,立冬这一天人们会吃一些符合冬季特点的食物,如各种热气腾腾的汤、炖菜等。这是为了增添身体的能量,以抵抗寒冷天气的影响。 其次,立冬也是人们开始注重保暖的时候。他们会穿上厚重的衣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头部和手脚,不让寒冷的天气侵袭身体。 最后,立冬之后人们也会开始备储冬季所需的物资,如食品、燃料等。这是为了应对冬季的需要,确保生活的安全和舒适。 总之,立冬节气是人们迎接寒冷冬季的一个重要时刻,人们会通过饮食、着装和备储来适应这一季节的特点。
冬泳
有趣的是,现在庆祝立冬的方式也变得创新起来。在哈尔滨,当立冬的日子来临时,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成员们会穿越松花江,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迎接冬季的到来。
冬泳爱好者需要有一定的基础,逐步进行训练,从气温较暖的时候开始每天下水。此外,选择熟悉水域状况的地方进行冬泳。如果对水中和岸边情况不熟悉,请不要轻易下水。为了照顾彼此,必须一起前往。
不论是进行室内运动还是户外运动,都需要做充分的准备活动。由于冬天时场地和器械的密度增大,对人体的冲击力也增加。另外,在寒冷的天气中,人体的肌肉和关节组织活动性下降,具有惰性,所以在锻炼时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并逐步进行。
贺冬
冬至,也叫拜冬,在汉朝就有这个习俗。东汉时期的崔定在《四民月令》中写道,冬至这一天要参加酒宴,拜见君师和长辈,就像过正月一样。宋代时,每逢冬至,人们都要换上新衣服,庆祝交往,就像过年一样。从清代开始到冬至早上,在士人、医生和家庭中都要拜贺长辈,还要多次行礼。而普通人,无论男女都要选择新鲜的衣服,向冬至表示敬意。(参考顾禄《清嘉录》卷十一)
自从民国时代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乎逐渐趋于简化。然而,有些活动却在逐渐变得固定化、程式化,并更加普遍。
祭祖祭天
以往,在立冬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祭祖祭天的仪式。即便是繁忙的农民也会抽出一天的时间在家中休息,宰杀家禽家畜,准备当季的精美物品,以祭祀祖先,履行对后代的义务和责任,祭祀苍天,感谢上天赐予的丰收,祈祷明年的风调雨顺。此外,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是对辛勤耕耘一年的农民的慰问,同时也是好好享受一番的时刻。
吃饺子
饺子最初被命名为娇耳,是中国医圣张仲景首创的。他创造了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如今仍在我国民间流传。立冬时人们要吃饺子,因为寒冷的冬天到来了,耳朵容易暴露在外受冻伤,所以吃形状像耳朵一样长的饺子,以此表达家人最贴心的关怀。
为什么在立冬这天吃饺子?这是因为饺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时的交子。大年三十是传统旧年和新年更替的时间,而立冬则是秋冬交替的时间,所以立冬这天吃饺子成了一项传统习俗。现代人也延续着这个古老的习惯,每年的立冬这一天,各种口味的饺子都非常受欢迎。
饺子是秋冬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美食,虽然它非常好吃。在北方地区,特别是北京、天津一带,吃饺子已经成为立冬的传统习俗。
我国天津卫是河东水西的一个聚居地,立冬时有一种吃倭瓜饺子的习俗。倭瓜也被称为甜瓜、饭瓜、北瓜,是北方常见的一种蔬菜。一般来说,倭瓜是在夏天购买的,在小屋和窗边放置,并经过较长时间的发酵。当冬天到来时,倭瓜被用来制作饺子馅,与白菜馅有所不同。与夏天所用的倭瓜馅不同,吃时需加醋和大蒜,以增加风味和口感。
补冬
立冬过后,标志着冬季正式来临。植物凋零,昆虫冬眠,万物静止。尽管人类没有冬眠的习惯,但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传统。在南方,人们会食用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等,也会将中药与食材一起煮,以增强药物的补充效果。常用的中药配方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等四味药材。
苏州人过去的冬季传统是补充滋补膏。在过去的苏州,一些大家庭会用红参、桂圆和核桃肉熬汤喝,以达到补充气血和阳气的效果。每年冬季初,苏州中医院和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补品门诊,为市民提供熬制补药并销售冬季保健品。
据一些老人回忆,过去的时候人们有个补冬的习惯。一年辛苦劳作后,人们会利用立冬这一天休息一下,同时也是为了奖励一家人一年来的付出。有句谚语说立冬是补冬的好时机,补食能满足空空的胃口,因此每到立冬,各大医院的膏方门诊就变得繁忙起来。
专家建议,在冬季进行补充时,应选择温暖而非寒冷的食物。并非所有碱性食物都适合冬季补充,应更多地选择温性或平性的食物。比如蔬菜类的山药、洋葱、南瓜、头菜、黑木耳、荆菜、红薯、土豆、芋头等;水果类的山楂、石榴、木瓜、龙眼、橘子、柠檬等;坚果类的栗子、杏仁、核桃等;饮料类的咖啡、牛奶、豆浆等。
拜师
冬天来临之际,许多村庄开展了拜师活动,这是学生们拜师的季节。在冬季开始后,学校的管理者带领家长和学生们带着盛有四盘菜、酒和酒杯的盘子,还有水果和点心,前往学校慰问老师,这就是所谓的拜师。
有些老师,从立冬到冬天,仿佛举行盛大的仪式,邀请学生们来拜访他们。庭院里挂着孔子像,上面写着“大哉到圣先师孔子”。学生们在孔子像前行礼,口中念道:“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之前没有孔子,孔子之后就如同孔子!”然后学生们请老师,毕恭毕敬地向他们道别,接着在老师家里帮忙做家务。
冬学
冬夜是最长的夜晚,在农闲季节里,这个时候进行冬季学习是最合适的。冬季学习属于非正规教育,包括识字班等各种类型,招募各年龄段的男女成人,其中扫盲班需要招募专家,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培养人才;而普通的学习班则主要提高文化水平,普及科技知识。冬季学校通常设在寺庙或公共房间。教师主要由本村或外村的人担任,并给予适当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