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即将来临,保健事不容缓,如何在如此炎热的天气下生活健康?
运用香气芬芳的植物来清凉和滋润
大暑是指夏季气温最高的时期,通常在中伏之前后。在这段时间里,人们的情绪常常容易消耗殆尽,尤其是老年人、孩童和体弱者更难以抵挡高温天气的影响,容易出现中暑等健康问题,表现为头晕、心跳过速、胸闷、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大量出汗等症状。
为了缓解这些症状,最好的方法是合理规划工作,不要暴露在强烈阳光下,注意保持室内通风,保证充足睡眠,注意饮食卫生,健康饮食有助于身体抵抗高温,多食用冬瓜、薏仁、茯苓、山药等食物。
如果你感到头晕,可以使用香草植物来缓解。比如,可以用新鲜的马齿苋叶、薄荷叶、薄荷来熬汤或煮粥。马齿苋叶的主要功效是清香化浊、解暑,薄荷的主要功效是解热、通喉、舒肝泻热,在缓解头晕方面能发挥良好的作用,但需要注意夏天多湿热,可以食用新鲜香樟叶保健,但不要过量。此外,香樟和薄荷不宜长时间煎熬。以香樟为例,长时间煮会使香味消失,效果不如预期,最好在将其放入煮粥和汤的几分钟前加入。
夏季潮湿可能导致冬季疾病
夏天是一年中温度最高,阳气最旺的季节。养生保健中常说冬病夏治,因此冬天发作的慢性病是最佳治疗时机。夏季养生时要特别注意细致呵护,重点防范。
并非所有慢性疾病都适合利用夏天来治疗,治疗效果也取决于个人体质。专家表示,治疗疾病需要在夏日炎热的时候以灸等方法增加阳气来达到疗养效果。通常在冬季易患的疾病,比如阳虚症,可以在夏季进行治疗。例如,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病等阳虚疾病的患者可以在炎热的季节进行治疗,但体质偏热的患者不适合这种疗法。
要多喝温水来驱暑
夏天保养健康,水是人体内非常关键、不可或缺的养生之道。俗话说得好,身体如土,少不了水的滋润。人体约70%是水,因此传统的消暑养生方法极力提倡多喝开水。
在炎热的季节里,要注意不要一次性喝太多水来解渴,这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液浓度迅速下降,导致恐慌、气短、出汗等症状出现。因此,在感到非常口渴时,最好先少量地喝水,然后停一会儿再继续喝。
药物和食物可以一起煮成粥,可以补充气血,清热降暑。
盛暑时节炎热难耐,可常食粥以滋补身体。李时珍认为,“粥可与肠胃相得益彰,为饮食上的極佳搭配”。医学界公认,粥可补益阴液、生津止渴、健脾和胃、补益体虚,最有助于滋养。粥通常在较低温、长时间下熬制而成,有助于减少蛋白质、脂肪的降解损伤和维生素的流失,而且使一些矿物质得以溶于汤中,使得粥更具有营养价值。
进入大暑节气,经典的清凉粥包括绿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苡小豆粥,这些食材有助于消暑提神、健脾养胃,帮助市民在炎炎夏日中度过。
在夏季,药粥适合于老年人、小孩和消化系统功能较弱的人群。将大拇指大小的淮山、茯苓等药材加入粥中,有助于增强除湿效果。
天气炎热会激发肝火
夏季到了,气温高、天气炎热。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更容易出现肝火旺盛的情况。肝火旺盛时,会导致情绪波动、精神疲倦、食欲不振等症状,这种情况也被称为感情中暑。感情中暑对养生和身心健康产生很大危害,尤其对老年人和体弱者更为严重。当情绪出现问题时,会导致心肌缺氧、心律紊乱、血压升高,甚至引发突发猝死。
专家指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该尽量避免情绪激动,焦虑等不良情绪,并尽量保持冷静和平静。
适合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散步
东莞在大暑这个时候的天气通常闷热潮湿,人会感到炎热,即使大量出汗也难以散发热量,容易中暑。因此,大暑时节要注意养生,首要避免在“桑拿天”外出。尽量避免在闷热的天气中外出或活动,即使不得不外出也要尽量减少在户外的时间。为了驱散体内的湿气,应选择在天气较凉爽的早晚进行步行等低强度活动。
此外,专家指出,患有慢性病的人在三伏天期间,尤其是中老年人,发生心脏病和脑血管意外的风险要比年轻人大得多,中老年人在盛夏高温期间锻炼时,要避免进行过度耗费体力的运动项目,例如跑步、举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