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季节中,女性应该如何保持健康呢?大寒节气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气象记录中可能不像大雪和冬至、小寒时期那样寒冷,但仍然是一个寒冷的时期。在中国的习俗中,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的时候,人们开始忙于除旧布新,腌制食品,准备过年了。这个时候也是保健养生的好时机,那么在大寒的时候,女性应该如何保养身体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真州竹枝词引》的记载,在清代,人们迎接新年时通常会准备腌制的肉类,如鸡肉和鸭肉,以及年菜。随着经历了春夏秋三个繁忙的季节后,人们进入农闲季节,这是冬天的三月份。随着寒冷天气的到来,农闲时期逐渐接近尾声。人们开始准备腌制鱼和腊肉,预示着大地即将迎来春天的回归。
《灵枢本神》提到,智者需要养护自己的精神,方法是适应四时的寒暑变化,保持心情平稳,保持阴阳的平衡,不受邪恶之气的侵扰。长期阅读《吕氏春秋》可以使人天然拥有对阴阳、寒暑、干湿的认知,同时也了解万物的变化。圣人对阴阳适宜的判断,明辨万物的利益,使自己生来就能保持心神平静,寿命长久。换言之,适应自然规律并不是被动地适应,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首先需要了解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防止外邪进入。古人在大寒时要防风抗寒,并早晚饮用人参、黄芪酒,晚上服用杞菊地黄丸。这是劳动者生活的总结,也说明人们对身体调养的重视,并利用节气来调整女性生理状态的方法。
《素问上古天论》中提到:女性7岁时,肾气旺盛,牙齿变长的二七天龟开始出现,任脉通畅,太冲脉充盈,月经正常。到了三七岁时,子宫和肾气平均发育,真牙开始不断生长,四七岁时筋骨坚固,生长极为迅速,身体非常健壮。五七岁时阳明脉开始衰弱,面色出现焦黄,进入衰老状态。六七岁时三阳脉衰弱,面色更加焦黄,皮肤变白。七七岁时脉象虚弱,太冲脉也开始衰弱,天龟竭乏,形态不佳,无法生育。这段经文详细阐述了女性成长、发育和衰老的规律,同时也强调了肾气和天气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过去的人们认为,女性的生理特征与月经、怀孕、生育、哺乳和血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注释中提到女性良方说血者,水谷的精神也与五脏一起流注在女性的六腑,男性变得充满精致,而女性则转化为乳汁和血液。可以看出,以血液为根本的观点在女性身上是不合理的。血液的充盈主要取决于肝脏、脾脏和肾脏的健康功能。肝脏是血液的储存器,脾脏则是生产血液的源头,而肾脏则是精气与精神的基础,主要储存精气。精气能够产生血液,血液也能够转化为精气,因此精气和血液是共同的来源,也是月经的基础。只有精气和血液充盈,月经、怀孕、生育和哺乳才会正常进行。
女性有一个特点是情感容易变化,每一次思考、恋爱、憎恨、爱、嫉妒、忧虑的情感都无法自控。《校注妇人良方》指出,过于累积心理压力,过度思考会导致许多劳力损失。心情悲伤时感到悲伤,血液循环逆转,面色发黄,月经提前终止。损伤五脏多导致疾病,只有改变心态,辅以药物支持,才能保持情志对妇女的积极影响。在这里,月经前和月经期间应保持心情愉快,避免七情过度。否则,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血液流通障碍,经期不适加剧,出现月经紊乱、闭经等症状。此外,适度的活动有益于血液顺畅。
进入更年期的女性(年龄在45到50岁之间)的生理功能会从旺盛转变为衰退或丧失。根据中医理论,肾气衰退、双脉疲劳、阴阳失调会引起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抑郁、月经紊乱、出汗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因人而异,但适当的调摄可以避免或减轻症状,缩短反应时间。因此,正确认识自身的生理变化,消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消除紧张恐惧、消极焦虑的心理障碍,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选择合适的方式来保持温柔、保持乐观是平安度过更年期的关键。这也是历代医生向妇女养生所提出疏肝解郁、调整吸气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