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养生网
一起养生网
秋季润燥就喝这些汤饮
更新时间:2024-01-02 17:35:40  浏览:

秋天一到,肺部容易干燥,因为秋季干燥的邪气最容易伤害肺部的阴气。入秋后,常常会出现一些秋燥的症状,比如咽干口渴、皮肤瘙痒、眼睛干涩、咽喉肿痛等。那么,在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处理呢?

如果你咽喉干燥口渴,可以尝试煮沙参麦冬汤

九月初的天气不仅炎热,湿气也较重,同时又干燥。肺脏负责呼吸,与大气息息相关,干燥的邪气容易伤害肺的阴气,人们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少咳痰的症状。平时可以食用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如秋梨、甘蔗、菱角、银耳等。在临床上,常用沙参、麦冬、百合、玉竹等药材来养护肺脏和胃肠,增加体内的水分,达到润燥的效果。

现在有些人在秋天感到口渴和咳嗽,痰少而粘稠,或者发热。他们可以尝试使用清代着名医生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推荐的干燥症状的药方,即沙参麦冬汤。这个方子的具体药物组成为沙参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4.5克、麦冬9克、生扁豆4.5克、花粉4.5克。将这些药物用水煎煮并服用,每天分两剂,上午和下午各服一剂。这个方子也可以代替茶水饮用。方子中的沙参味道甘甜,性质微苦和寒凉,归属于肺胃经络,可以滋养阴液清肺气,增进胃气生津。麦冬味道也是甘甜,性质微苦和寒凉,归属于肺胃心经,可以滋养阴液润肺气,清心消除烦躁,增进胃气生津的功效。这些药物大多都可以从日常饮食中获得,并可以在生活中服用。

如果你的皮肤感到瘙痒,可以尝试使用沙参和玉竹来炖汤

一年之中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对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因此,如果生活在多雨的岭南地区,秋冬季节到来时,皮肤会变得干燥并且容易发痒。这个时候,你可以尝试煮一些汤来喝,就像沙参玉竹汤一样。

广东人对汤非常讲究,使用了很多的食材。例如,这个食谱使用了30克沙参、10克紫苏叶、15克麦冬、15克玉竹、10克陈皮、5克甘草、1块猪皮或150克猪瘦肉,以及适量的水一起煮汤,在煮的过程中加入盐来调味。当然,也可以把这些材料和大米一起煮成粥来喝。

根据中医理论,肺被视为掌管皮肤和毛发的器官,干燥的皮肤与肺燥有关。沙参具有润肺清心、益胃生津的作用,而玉竹则具有养阴润燥、除烦止渴的作用,因此这款汤在秋冬季节非常适合食用。加入猪皮和猪肉一起煮,既可滋养不湿,又可调理虚热干燥的症状,同时口感也很好。

如果你的眼睛感到干涩,可以泡一杯石斛茶来喝

秋季干燥,会使人体阴液流失,导致一些人明显感觉到眼睛干燥。而许多人则随意购买眼药水滴剂,不仅对眼睛没有保健作用,反而可能使眼睛更干燥。

中医学认为肝脏与眼睛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可以形容肝脏是眼睛的镜子。也就是说,肝脏供应的血液和阴津可以滋养眼睛。石斛具有强大的滋阴养肝作用,因此被历史上的医生用作保护眼睛的珍品。例如,宋代《圣济总录》中记载石斛散可以使得眼睛在白天明亮清晰,晚上昏暗模糊,看不清东西,这种状况叫做雀眼。

在古代,还有一种被称为石斛夜光丸的明目药方。它主要由石斛为主药并配伍而成,常用于治疗因肝肾阴虚而引发的视物昏花不清、夜盲等症状。

为了保护眼睛,我们可以简单地用石斛泡茶来饮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石斛的性质凉,如果你是脾胃虚寒、腹胀腹痛的人,长期服用可能会加重虚寒症状。因此,石斛不能单独使用,可以少量与枸杞子一起泡茶来饮用。除了石斛茶,你也可以尝试食用一些干燥的食物,比如百合、银耳等。

如果你喉咙发炎引起肿痛的话,可以尝试用菱角和芦根煮水来缓解症状

在秋天,肺部很容易变得烦躁,而肺部热气会引发喉咙肿痛等疾病。儿童由于阳气较盛,很容易伤害到阴津,因此受影响的情况更为普遍且症状较为严重。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平时可以增加芦根和菱形食物的摄入。

根据中医理论,芦根的味道甘甜,性质寒凉,进入肺和胃经络。它的味道甜润多汁,对于滋润阴气、养护肺部非常有效,并对于咽喉炎、声带疲劳、口腔炎、牙周炎等有良好的疗效。而荸荠,也被称为“地下雪梨”,同样可清热化痰,开胃消食,润燥生津。它和芦根一样都略带甜味,所以非常适合儿童食用。

在清代,有一位名叫吴鞠通的瘟病学家,他撰写了一本名为《病条辨别》的书。这本书中包含了一份用于治疗疾病的五汁饮品的处方。该处方主要由梨汁、菱角汁、薯汁、生地和麦冬组成。将100克梨、100克菱角、100克莲藕、500克麦冬和100克新鲜芦根使用布进行榨汁,这种饮品具有生津止咳的良好效果。平常可以当作饮料来食用,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饮用。

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将5克的芦根、5克的菱角、6克的玄参和王子参一起煮水喝。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可能出现咽喉肿胀和疼痛,这很可能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或是扁桃腺炎所引起的。如果发生发烧情况,应该去医院就诊。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商品广告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推荐商品广告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上传,如有版权等问题请发邮件到kefu-09#foxmail.com说明(把#替换为@),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温馨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