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它标志着秋天的开始。从这一天起,天气慢慢变凉,尤其是早晚时间。虽然中午还很热,但我们也要注意避免中暑,可以找机会纳凉。此外,立秋之后要注意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过一个健康的秋季。
从立秋到秋分期间,是地气逐渐入地的时候,气候由阳性向阴性转变,天气逐渐变凉,炎热的日子渐渐变短,夜晚的气温也由炎热转为凉爽,大地开始进入收藏阶段。因此,从立秋开始,我们要养护身体的阳气。
首先,人体的血气开始逐渐内收,呼吸和心跳变慢,新陈代谢也开始减慢,以适应与自然的节奏相应,应对内外环境污染的需要。因此,从立秋开始,我们必须开始进行内养。
其次,在夏秋交接时,天气会突然变冷或变热,湿度也不稳定,寒暖交替频繁,阴阳气息也不稳定,使人容易生病,因此需要注重养生。
养生的第三个原则是早起,深呼吸,多摄入具有润肺生津功效的食品。
立秋是一个热转凉的时期,也是阳气逐渐收敛,阴气逐渐增长的季节。在这个阴阳交替的时期,万物开始成熟和收获。根据中医的原理,春夏季节我们应该养阳,而秋冬季节则应该养阴。因此,立秋是最适合人体补充养分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节气的特点,合理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补充夏季消耗的能量,但要避免盲目过量的补充。
立秋之后,许多夏天食欲不好的人,食欲逐渐恢复,因此一些老年人积极或被动地开始迎接秋天的肥胖。然而,专家提醒大家不要急于贴上秋肥。因为此时人体的肠胃功能相对较弱,还没有充分调理好,如果摄入过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影响消化功能。因此,在这个时候适量摄入肉类是合适的。等到天气真正变冷时,最好增加对肉类的摄入。对于患有肠胃疾病、高脂血症、慢性中风等疾病的人来说,不宜摄入过多的肉类。
立秋补充的原则是尽量避免食用辛辣的食物,如葱、姜、蒜、韭菜和辣椒等。也要少吃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应适当增加酸性水果和蔬菜的摄入,以滋养肝脏。同时,还应适量食用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和药物,可以帮助将体内的湿热邪恶通过小便排出,调节脾胃功能,为中、晚秋甚至冬季的健康打下基础。
与肉类相比,叶类、花菜和一些水果蔬菜有更明显的清淡补益效果。例如茄子、新鲜的莲藕、绿豆芽、甜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爽的食物。这些食物有助于清热解暑和湿润身体。中医养生建议立秋后每天早上喝粥,粥对于健脾脾胃滋阴有益,也有助于平衡健康的阳气。
入秋以后要记住,秋天的瓜类容易导致肠胃问题。不论是西瓜还是甜瓜,菜瓜都不宜多吃。否则会伤害阳光的脾胃系统。夏天时,很多甜瓜不会引起脾胃疾病,但肠胃的抵抗力会下降。入秋后大量食用生瓜果,一定会增加湿气,损伤阳光的脾胃系统,导致腹泻、痢疾等急慢性胃肠疾病。
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导致空气和人体内也会缺水。古人有一种处理秋季干燥的饮食方法,那就是早上喝盐水,晚上喝蜜汤。这种饮食习惯早上喝盐水,晚上喝蜜水,有助于补充人体所缺乏的水分。同时,这也是保养身体、抗衰老的好饮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