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管子》的记载,秋天是阴气开始升旺的时期,所有事物都开始收获。中医强调天人相应的原则,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和沉降,人们应该开始准备保养阳气。专家们指出,秋季养生的重点在于饮食、作息、运动锻炼和精神情绪的调养,以达到养和收获的目的。起居应该早睡早起,饮食应该少吃辛辣和酸性食物,运动锻炼应该轻松缓和,精神状态应该宁静养神。
饮食养生:减少辛辣,增加酸味,谨慎补充。立秋是炎热转凉爽的节点,阳气逐渐收敛,阴气逐渐增长,阳盛逐渐转为阴盛,这是万物成熟丰收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逐渐转变的过渡期。根据中医学的理念,春夏季节应注重养阳,秋冬季节则应注重养阴。因此,立秋是最适宜补充身体营养的时候。人们可以根据这一节气的特点,合理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弥补夏季消耗的能量。
但是,补充营养要有节制,不能盲目行动。进入立秋后,很多本来食欲不好的人渐渐开始有了食欲,而那些积极或被动要增加体重的老人也开始努力进行秋肥。然而,专家建议大家不要草率地施用秋季肥料。由于此时人体的消化功能较弱且尚未调理好,过量摄入肉类等高蛋白食物会给肠胃增加负担,影响其正常功能。所以,肉类食物是适宜的选择。
天气一变冷,最好增加食用肉类。那些患有肠胃疾病、高脂血症、慢性中风等疾病的人,应该限制肉类摄入量。立秋进补的原则是忌辣、酸、葱、姜、蒜、韭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也要避免油炸、酒精、干燥膨化食品等辣的食物,而是应该适量多吃酸性水果和蔬菜来滋养肝脏。摄入适量的具有健脾、清热、利湿功效的食物和药物,能够促使身体排出湿热的邪恶物质,调节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以及冬季的健康打下基础。
与肉类相比,叶菜、蔬菜和部分水果的淡化效果更为明显。例如,茄子、新鲜莲藕、绿豆芽、甜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淡化食品能够起到清热解暑、湿润的作用。中医养生还推荐在立秋之后的每个早晨喝粥,因为粥有利于健脾,可以帮助滋养脾胃,平衡和增强阳气的活力。在立秋之后,还要记得小心秋瓜对肠胃的不良影响。无论是西瓜还是甜瓜,都不可贪多。
菜瓜亦不能随意过量进食。如果不这样做,会对脾胃阳气造成伤害。夏天时,很多人吃甜瓜不容易引起脾胃疾病,不过肠胃的抵抗力会下降。在立秋之后多吃熟食的瓜果,一定会有助于驱除湿气,减少对脾阳的伤害,从而减少腹泻、痢疾等急慢性胃肠疾病的发生。秋季的主要气候特征是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导致人体也容易缺水。
古代人针对秋天干燥的饮食问题有一种解决方法:早晨喝盐水,晚上喝蜜汤。在白天喝盐水,晚上饮用蜜水是补充身体水分的优良方式,同时也是秋天保养身体、抗击衰老的饮食良策。
养生之道: 临睡宜早起,贪婪的秋天已是凉爽之时,早睡早起,宜与鸡鸣同起。早睡有助于使阳气内敛,早起有助于扩展肺气,以防止过度内敛。在秋季,适当提前起床,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立秋之时,酷暑未尽,尽管偶有凉风习习,但天气却变幻莫测,早晚温差巨大,白天依然酷热。
在这个节气中,加强夜晚的睡眠时间是很有道理的,可以用来弥补夏季睡眠不足。在秋季,早睡绝对是符合养生原则的做法。通常情况下,在秋季,晚上9点到10点之间入睡,早晨5点到6点之间起床是比较合适的时间。在睡觉之前食用滋养心脏和滋补阴液的食物,例如冰糖百合莲子汤、枣粥、莲藕粉、桂圆肉水等,然后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睡眠。
秋冻是为了适应秋天自然收敛的养生需求而进行的。适度的秋季寒冻可以帮助我们的身体从夏季的炎热过渡到秋季的凉爽,增强我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抗寒能力。从而促进我们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效预防冬季常见疾病,特别是呼吸道疾病。专家建议,在初秋这种温差变化不大的时候,不要急着穿太多衣服,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
原则是让身体保持一定的凉爽感,但不要让自己感到寒冷。在秋季这个季节,我们可以最好地锻炼儿童的抗寒能力,提高他们抵抗疾病的能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肺炎等疾病。专家指出,初秋时期不宜让孩子穿得过于厚重,因为孩子很容易出汗湿透内衣。一旦孩子静下来,遇到风吹后容易引发感冒的风险。
根据孩子的年龄、身体状况和气温的变化,必须灵活地应对秋季寒冷,逐渐适应其中。然而,那些自己的调节能力较差的幼儿、防寒能力较弱的老人、患有气管炎、胃炎及慢性病、以及体温调节功能较差的人并不适合在秋天遭受寒冷。在入秋后,昼夜温差的增大会导致人体免疫力大幅下降。过长时间使用空调、风扇,或者在凉爽的夜晚睡在凉席上,可能会导致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感、腹泻等健康问题。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很容易受到寒冷的影响而再次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