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养生网
一起养生网
冬季养生应该注意什么 三九阴极之至是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4-03-04 22:32:18  浏览:

寒冷天气要保暖,要适量补充营养,充足睡眠是冬天养生的三大法则。这样可以保持温暖度过寒冬,积累能量,为健康打下坚实基础,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标。

冬季养生应该注意什么 三九阴极之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过后是最寒冷的数九寒天。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表示阴阳转化的节气。因此,冬至后是养生的好时机。中医专家建议在数九寒天保暖御寒、适度进补、保持充足睡眠,以应对寒冷,积蓄能量,为健康打下基础,有益延年。

保持温暖是最关键

进入“一九年”,天气变得特别寒冷。因为“百病从寒生”,寒冷会降低人体的抵抗力,不仅容易感染病原微生物,还可能诱发或加重多种慢性基础性疾病。所以,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胃溃疡、肺部感染等危重疾病的爆发高峰期。因此,在冬季要采取积极的防寒措施,让人感到暖和舒适、血液循环顺畅,手脚保持温暖最为重要。

现代人虽然家中有许多保暖的衣物,但每年冬季仍然有很多人感染了“冬季疾病”。除了年轻人注重美观和保暖方面不够外,一些年迈体弱的人在防护细节上也没有做足功夫。学生哥"通常不喜欢穿着臃肿的衣服,经常露出双手做笔记或写作业,导致很多人长出冻疮。有句俗语说:“风从脖子后面进,寒气从脚底下升起”,在寒冷的季节里,出门时除了穿高领毛衣外,最好戴上围脖,以免寒冷找到可乘之机。在刮风的时候,一定要用围巾遮住口鼻,或者戴上口罩,以免着凉导致面部神经瘫痪。对于老年人来说,务必戴上保暖的帽子。佛山市中医院神经内科的王海侨医生表示:头部受凉后,血管会受到冷刺激,容易收缩、痉挛并狭窄,导致头部血液供应不畅,易引发脑卒中。除了注意保暖头部和颈部,也要注意保暖双脚。许多市民都有这样的感受,若是双脚感到暖和,整个身体也会感到温暖。穿上厚实的内裤,有助于保暖并保护膝盖。搭配绒面棉鞋或皮靴等款式,都是不错的选择。

不要忘记进行冬季艾灸来补充身体

中医强调保健之道,有“冬季补身体,明年有能量”这样的说法。说到在冬天服用药膳来补充营养,许多人都会立刻想到《伤寒论》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尤其是那些手脚容易发冷的女性和老年人。佛山市中医院的一位副主任医师潘永在营养科表示,羊肉煲和羊肉汤口感鲜美,性质温热,适合在冬季进行补充,但是食用过量容易引起身体内部燥热,导致心烦口渴,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口干和嘴角溃疡。因此,在烹饪食物时需要注意合理搭配,同时还要遵循“秋冬养阴”的补养原则。他表示,当家庭烹饪羊肉煲或羊肉烫时,可以适当放入马蹄、鸡血藤等食材,这样可以除去羊肉的膻味,同时能够清热滋阴。另外,在冬季,人们喜欢吃火锅,因为摄入过多肉类容易导致体内产生上火和痰多等症状。可以考虑食用冰糖雪梨陈皮煲水这样的甜品,有助于化痰润肺,清燥顺气。

除了调整饮食补充营养外,零下九度的寒冬中,冬季灸疗可谓是最为合适的特别补益方式。在极寒的时节,贴敷温疗在特定穴位上,促进经络温燥祛寒,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帮助缓解冬季常见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及虚寒性腹泻等。中医理论认为,除了在诊所就医贴药外,热水泡脚和艾灸同样是很有效的“补药”方式。在就寝前用热水泡泡脚,或使用艾条熏泽泉穴,或在穴位三里、关元、气海等处施行艾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让人体更温暖有助入睡。

冬季应该多睡觉

《黄帝内经》指出:“冬天三个月,这是收敛养藏的时候,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待日光。”虽然人不是需要冬眠的冷血动物,但冬季是万物休养生息的时节,因此人体也应该顺应自然,多静少动,比其他季节要多睡一些时间。副主任医师潘永认为,在冬季,最好早睡晚起,成年人每晚应保证8个小时的睡眠,孩子甚至应该更多一些。现代人的上班时间是固定的,不能晚起,因此晚上应该在晚上10点前就上床睡觉。许多人喜欢在家里玩游戏、上网或看电影,卧室里有电视、电脑、手机等设备。“为了确保更好的睡眠质量,最好不要在卧室放置或减少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以避免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睡眠的影响。”

一些老年人有早起的习惯,即使天气晴朗他们也会一大早爬起来坚持进行晨练,并认为晨练可以抵抗寒冷,对健康有益。然而冬季主阳气藏,白天过度活动会消耗阳气,不利于阳气的蓄积。 清晨气温较低易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表明,很多老年人的心梗或中风都发生在晨练时。老年人可安排在早上八、九点太阳温暖时进行晨练,可以一边运动一边晒太阳。医生潘永提醒,冬季不宜进行高强度运动,以免损伤阳气。但长期不运动有害健康,可进行快步走、踢腿走、打太极、跳舞等有氧运动,感觉身体发热并微微出汗即可。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商品广告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推荐商品广告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上传,如有版权等问题请发邮件到kefu-09#foxmail.com说明(把#替换为@),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温馨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