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迎来新年,寒冷的气候已经降临。中医注重天、地、人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中之一是要根据时间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珍宝,一年中的物候变化与节气密切相关。虽然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但它却标志着一年中能量和气候循环的开始,因此正确养生和保健在大寒节十分重要。
精神状态:心情愉悦
心灵暖和了,身体才会感到温暖。当我们的心情旺盛,身体的气机流畅,血脉平稳,四肢百骨都会感到温暖,这意味着我们能够抵抗严寒的冬天。因此,在寒冷的季节里,我们应该注重养护自己的精神,保持舒适的状态,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因为春节前后他们最能感受到寒冷。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过度欢乐或过度悲伤,以减少心脑疾病的发生。要注意保持心情愉悦,保持内心的平静,让体内的气血顺畅流动,不要干扰机体内蕴藏的阳气,要保持正气,不让邪气干扰。
生活习惯:晚上早早入睡,早晨晚点起床
大寒是冬季最后一个节气,在生活中仍需适应冬季隐藏的特点。要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培养身体的阳气,晚起则是为了滋养阴气。另外,有句古话说大寒要防风防寒,在这个时节不仅要注意防寒,还要防风。随着气温的变化,要减少服装的厚度,避免手脚冻结,特别要注意保暖。
养生之道:睡前清洗双脚
在冬季寒冷的时候,除了早睡晚起、注意防寒和防风之外,最好养成睡前洗脚的好习惯。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寒从脚起,冷从腿来,当人的腿和脚感到寒冷时,整个身体也会变得寒冷。散步饭后可以走三百步,睡前则可以用一盆热水泡脚,这样能够使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脚部的皮肤和组织的营养,减轻肌肉的紧张度,提高睡眠质量,对于预防冻脚和促进健康都非常有益,特别是那些熬夜读书写作、长时间坐着的人,在入睡前更应该用热水泡脚。
运动时间:在太阳升起之后进行运动
有句俗话说,冬天多运动,少生病;冬天懒散,多吃药。冬季的活动和锻炼对健康非常重要。在严寒的季节,我们可以有室内和室外两种运动方式,例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和打篮球等体育锻炼。但是要注意运动强度,不要过于激烈,以免扰乱阳气的平衡。同时,室外活动不宜起得太早,最好等到太阳升起后再开始。
饮食调理:保护脾肾功能,调整肝脏血液循环
在寒冷的季节,我们应当遵循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我们的饮食宜减少咸味,增加苦味,以养护心脏的气血,使肾脏的能量更加稳固。我们要严禁食用粘硬、生冷的食物,而是宜选择热食,以保护脾胃的阳气,但是也不能过度食用干燥刺激性的食物。食物的味道可以适当浓一些,并含有适量的脂肪,从而保持一定的热量。此外,胡萝卜、油菜、菠菜等黄绿色蔬菜也应多食。同时,因为冬季适合过春节,普通家庭会准备丰富的新年食物。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避免饥饿和饱腹失调。同时,我们可以多食用淮山、山楂等有滞气功效的食物,如淮山、山楂、柚子等,也可以多喝小米粥、健脾祛湿粥等。
在寒冷的季节里,这是一个好的时机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尤其是重点要保护脾肾,调理肝血。有两种方法可以补充,一种是通过食物,另一种是通过药物。食补比药补更为有效,所以应该以食物为主要补充来源。对于阳虚的人来说,应该选择温热的食物,比如羊肉、鸡肉等;而对于阴虚的人来说,应该选择滋阴的食物,比如鸭肉、鹅肉、鳖、龟、木耳等。在选择药物补充时,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病状来选择,比如体质虚弱、气虚的人可服用人参汤;阴虚的人则可服用六味地黄丸等。对于能够喝酒的人,也可以选择药酒来进行补充,比如常见的十全大补酒、枸杞酒、虫草补酒等。